秋夜微凉,秋虫呢喃,偶尔有犬吠,伴有田间地头收割秋作物的声音,乡下的夜没有城市的喧嚣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更多的是来自大自然的纯粹干净的声音。
此刻,置身时间之外,置身书中的世界。一个半小时的时光阅读《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第四章节《书单》。最早接触童书还是在2009年11月听窦桂梅老师的读书课《我的爸爸焦尼》,当时还不说是绘本课,叫读书课,可以那是人生首次接触童书。
简单的图画,简单的文字却让我读得热泪盈眶:简单的色彩简单的纯粹的爱,红色是生命的热烈,绿色是生命的企盼。
生命就是这样,常常在回望岁月过程中,会突然想起我们曾阅读过的无数的书籍中有让我们感动的,但记忆最深刻的或许只有那么几本。
50度伤心——那些令成年人落泪的童书里提到的《伤心书》中很多寓意深刻的句子:
有时候,悲伤无边无际,到处都是,无处可逃。
有时候我什么都不想说,无论对谁都不想说。我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想,因为这悲伤是我的,不是任何人的。
每一天,都尝试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它可以是任何事情,只要不让别人感到不高兴。
犀利的语言,粗线条的画面,夸张的表情让我忍不住去读第二遍。不矫情、不感伤,没有假想的温情,也不给出任何陈词滥调的救赎式语言,而是以绝对的真实面对自己内心所经历的一切。
当真正读懂童书,读懂绘本,读懂孩子,才知道如何让孩子与世界的相遇更美好。成长或许是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遗忘的很多东西,很多时候恰恰是支撑我们长大后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日本儿童文学家柳田邦男说:“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
隔着二三十年的时光,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重聚成长,或许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象力,失去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这本书可以献给那些内心柔软、深沉爱着这个世界和孩子们的人,阅读后的感受只能自己去品悟,直至读懂文字背后的共鸣会让你我感动到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