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 孩子天生会演戏,打开创造力的利器
Dr. 魏
2017-11-27
114 | 孩子天生会演戏,打开创造力的利器
Dr. 魏亲述
Dr. 魏
我上周说把读绘本当舞台剧,用演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收到许多留言。有一位叫“可乐”的妈妈说,她在阅读时,遇到小动物会问孩子,这些动物是怎么叫的,长得有什么特点,怕什么等等问题,她还会模仿这些动物是怎么行走的,简直太棒了。
还有一位叫“风铃草”的朋友说,她讲绘本故事的时候,会根据角色的不同,变换不同的声调,还会加入一些动作和拟声词,很厉害。更棒的是,她有时还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一人扮一个角色,把绘本故事演出来。我真佩服你们呀。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在“演”的过程中,如果邀请孩子一起参与,他会更加感兴趣。实际上,孩子天生自己就会演。今天我就主要跟你聊聊,怎样让孩子当演员,通过戏剧游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是什么角色,具体可以怎么做?
孩子的自发性假装游戏,意味着思维能力的提升
你可能要问我,为什么说孩子天生就会演?
你仔细回想一下,宝宝有没有把一块长积木举到嘴边,说“喂喂喂”?宝宝有没有学着妈妈的样子,假装拿东西在嘴上涂,在脸上抹?宝宝有没有把洋娃娃放好,拿纸巾当被子给它盖上?这些动作,都是孩子们自发的假装游戏。
他们会用一样物品代替另一样物品,会用象征性的动作表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甚至转换自己的角色,假装自己是另一个人。这个能力的发展是和延迟模仿有关的,就是孩子看了大人做了什么事情后,即使当时没有什么表示,但是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发地模仿和复制大人的行为,即使他们不知道那些行为的作用是什么。
这个延时模仿能力,9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复制24小时之前的事情,15个月大的宝宝,就可以复制4个月之前的事情。这表示,记忆系统的发展是假装游戏的基础。你会发现,到了三四岁以后,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玩过家家的情形变得越来越常见。
可不要小瞧假装游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傻乎乎的,比如孩子拿着一根筷子要给你扎针,但它意味着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你想想看,他首先要抽象出来“针”的特点是细长的,再用有相同特点的筷子去代替;他还要理解扎针是代表医生的动作,并且自己假装是医生做这个动作。
在家里、在当时,扮演一个应该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出现的情景,这需要一系列的思考和表达。而且,假装游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孩子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自信心等等,当然还有创造力,这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你可以观察到,在玩假装游戏时,孩子能够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用发散性思维思考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靠孩子想象,但想象得要有一定依据。比如说,两个孩子玩卖货的游戏,他们可能就会随地取材,发现同一样物品的各种用途,把抽纸撕成方块当做钱,这是用了小块纸与纸币之间外形的相似性;还可能把抽纸撕碎揉成团,当做棉花糖来卖,这是利用了纸柔软洁白的特点,跟棉花糖相似。
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绝对不会担心“道具”不够,他们总能发挥想象力,发现身边物品的特点,用创新的方式使用它们。他们的发明和现实有差别,这个差别是有创意的,但是又在功能上满足了游戏的需求。这几个特点都和我们大人从事的、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是类似的。
还有,假装游戏能给孩子远距离联想的机会。你知道的,联想是把看上去好像没有任何交集的东西放到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远距离联想,是说几样东西之间距离遥远,压根不沾边,但你能把它们联系起来。一般来说,能把越远距离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创新程度就越高。
那么,为什么孩子可以在假装游戏中进行远距离联想呢?因为假装游戏,是在本时本地演彼时彼地的事,任何时空里的事情和物品,都可以拿到现在来演,从天空、陆地到海洋,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一切都可以为孩子所用。
我还拿当医生看病来举例,孩子们爱玩这个,可能把自己去看病的经历、把从书上看到的牙医给鳄鱼看病的经历、把故事里刮骨疗毒的经历联系在一起,演一个鳄鱼去看医生,被刮刮骨头,然后吃了甜甜的棒棒糖,开开心心回家的故事。
上面说假装游戏,主要是孩子自发的游戏,非常随性,大人按照孩子的要求配合就好了。如果我们当爸爸妈妈的有意去“加盟”,在编剧和表演阶段用脚手架的方式帮助孩子扩展提升,一步一步地搭台阶,跟孩子玩戏剧游戏,演完再跟孩子讨论讨论感受,你觉得怎么样?
我在家试过,保持本质上的“游戏”特征,激发孩子自己有内在动机去“演”,在“演”的过程中让孩子有充分的探索自由。我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水平出乎我想象。下面,我就说说自己是怎么跟孩子玩戏剧游戏的,给你参考。
1.演日常用品是不错的开始
可能你想问,孩子多大可以玩戏剧游戏了呀?我觉得,在孩子有了自发性假装游戏的表现时,就可以了。
我的二女儿刚一岁多一点,就试图拿着电话话筒,对着里面叽叽哇哇地说话。这是她的假装游戏的雏形。而大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跟她玩演戏的游戏。那个时候她还不能熟练地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我们主要演物品。
比如我们在客厅玩,我看到桌子上的茶壶,就把一只胳膊叉在腰上当壶把,另一只胳膊略微高抬当壶嘴,跟女儿说:“爸爸是一只茶壶。”她看见我的样子,觉得好玩,也跟着做,其实还不太明白为什么。我拿起茶壶给她看壶把、壶嘴,解释给她听,她学得更开心了。过了一阵子,她突然蹲在地上说:“我是杯子。”我一看,矮墩墩的,是有些像茶杯,她抓住了物品的外观特点。
孩子模仿和表演,需要基于已有的经验,对于熟悉的事物,他们更容易抓住特点,再去做表达。我惊讶的是,女儿三岁多和我玩体感游戏的时候,有一个黑人的舞蹈动作,就是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抬起,她就给这个动作取名为“茶壶”。
总而言之,演日常用品是不错的开始。等到孩子熟练掌握“演”的概念之后,模仿他喜欢的新鲜事物也不错。比如逛完动物园回家,可以演见过的动物,用上联想思维,把不同的动物叠在一起,想象海龟飞翔的样子。
2.构思和表演有情节的“戏”
等孩子长大一点儿,你们就可以一起构思和表演有情节的“戏”了。戏的取材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绘本和童话故事是现成的,还有孩子的体验和经历也可以编成戏。
首先跟孩子一起讨论“演什么”,这就是非常好的远距离联想机会。比如演大灰狼的故事,可以鼓励孩子把他知道的所有关于大灰狼的经验串在一起,比如大灰狼和三只小猪,还有大灰狼和小红帽;另外,你还可以从反向来提问,大灰狼一定是坏蛋吗?为什么它在故事里总是凶恶的,有没有一只善良的狼,它如果遇到小红帽会怎么做?这就是我说的给孩子搭台阶,在孩子的已知经验基础上,往上搭一层,让他进一步思考。
然后,你们还可以讨论讨论怎么演,假如你们决定演一只善良的狼遇见小红帽,帮她提篮子,送她去外婆家的故事,接下来跟孩子一起开脑洞,想想狼看到小红帽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会说什么,小红帽发现狼是什么心情、在表情和动作上怎么体现等等,把完整的故事计划好。
如果有情节的戏对孩子来说比较复杂,可能一下子记不住,最好是用纸和笔简单画下来,这又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当“剧本”准备好,你们就开始演喽,每个人认领自己的角色,全家参与最好玩。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剧本演,也不用去纠正,顺着他的方向继续进行,说不定更加有新意。
3.演后谈
最后,演完一次,你们可以聊聊刚才的表现,每个人说说爸爸演得怎么样,妈妈演得怎么样,孩子演得怎么样,再想想怎样能把戏里的事类推到平日的生活情境中。这个后面讨论的过程可以简短,但非常重要。我还想强调的是,在整个戏剧游戏的过程中,你有两个角色,既是搭架子的人,也是演员,但你要克制住“掌控一切”的冲动,不要用你的经验去限制孩子,而是多鼓励他思考和表达。
你会发现孩子开始阶段编不出什么复杂情节,但是玩了几次之后,他就会开始有样学样地创新起来。无论是绘本上看的故事,还是动画片,还是幼儿园学的知识,他都会串起来。孩子会给你惊喜的!
4.简单小游戏发挥创造力
当然了,编剧、演戏需要大块的时间来玩,没办法天天演。平时呢,玩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也能给孩子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比如随手拿起眼前的一样物品,用它当道具,轮流演一个动作,进行发散性思维游戏。我跟女儿常玩的是马克笔,因为就放在我桌上,容易拿。她拿起笔放在嘴边开始唱歌,是把笔当成麦克风;我用笔敲杯子,把笔当鼓槌;她又把笔当成树,“种”在桌面上……这种小游戏的好处是时间弹性大,想玩多久都行。
在玩的过程中,请你记得,孩子的创意会随着熟练掌握、适当的引导发挥出来。不要太着急,孩子一开始可能不会“独创”,只会模仿你,也没有关系。你需要做的是,尊重他的想法,允许他出现错误,保持一种安全的、信任的气氛,帮助孩子认识到他自己的创造能力。
今日得到
最后,我想重申一下,创意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西蒙顿教授,在研究了科学家的创意过程后发现,那些所谓的新创意,其实来自于人脑对旧知识进行的几乎随机的重新组合。平时,很多奇怪的念头或者组合都是被你的意识压制住的,当你的注意系统放松的时候,这些新奇的组合进入到你的意识当中,就成为创意了。
孩子也一样,创意来自他大脑中已有的信息。那么我们在玩戏剧游戏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基础,选择主题时考虑孩子的经验和兴趣,设计故事时考虑情节与角色复杂程度孩子能不能掌握。平时别忘了鼓励孩子观察、学习,掌握事实性知识,这是创造的基础。假装游戏是一个看似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的游戏,但是,孩子在其中获得的是打开想象力的机会,也是获得你对他去创新、去天马行空地思考的鼓励。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是无价的。
第47期思考题
Dr. 魏
今天的思考题是说说你跟孩子玩过的戏剧游戏,快来留言吧!
第46期金牌家长:晖仔
上期的思考题是说说你家宝宝学说话的那些事儿,这期的金牌家长我颁给宝妈 @晖仔。这位宝妈说,他们家孩子语言发展挺快的,两岁孩子已经有三岁孩子的语言水平了。不过,“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她觉得孩子的语言发展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她分享了几点心得:
一、对孩子的养育主要是抓大放小,鼓励探索;
二、跟孩子正常沟通,不去担心孩子会不会听不懂大人的话,所以孩子的理解力很好;
三、有耐心,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放慢脚步,跟着孩子的节奏,如果孩子在研究什么,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他这个东西是什么,干什么用的,重复一两遍,并且不强迫孩子回应;
四、不批评,鼓励沟通。孩子学讲话时,有时会指鹿为马,比如指着红色的车喊黄色的车,她不会否定孩子,而是说:是的,是车,是红色的车;
五、爸爸妈妈轮流陪孩子亲子阅读;
六,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大多家长高估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却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听得懂大人说的话,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