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作品是为了触动人感动人才保持它的存在的,所以,解读文本达到对方懂了的程度,也只是目的达到了一半。如果一个作品,只是打算让人懂它要说的,那就直接说就得了,还用得着用作品表现个什么劲?
懂≠动人
解释清楚文本如何精彩≠感人
“似剪刀”解释清楚了,不等于读者就为此被作品中的要表现的特色的春天所打动。读者可以用解释者的思路解说,但他未必因此就心动。我可以说一个作品有六个角度证明其所以好,我也可以告诉别人这六个角度,别人更可以把这些个角度转述给他人。但是,这六个角度≠作品的内在魅力被激活而打动了人。
这样的文本解读,它只是能为此而懂的确证,不是为此而能动人的确证。作者如果是为了读者懂而写,他完全没必要写作品。直接告诉答案不更好?所以,解读的高手,是通过他的解读,让麻木者对着作品怦然心动,而不是他的恍然大悟。
所以,“文本细读”也要看要达到什么效果。作品称为作品,它首先是作为艺术作品而存在。而艺术的目的,就是动人情感。当然也看文体,不过,即便议论文讲道理,也离不开艺术性地讲道理,不然,它完全可以制作出推理公式用符号叙说,那更有证明力度。所以,一切归入教材里的文本,都带有艺术性的特征。所以,语文课程,要加入艺术性的特征才对。
艺术性,要从人文性中单独提出来强调。不能因为人文性里包含着艺术领域,就拿此为理据,把艺术性糊涂过去。
我估计,孙邵振的细读,就俩特征:
1,人人都感觉美好的,却说不出到底哪美,他给分析出来。
2,感觉不到美的,他给一步步分析出来。
前者,是对美之所居的层次的下降,下降为对象性的认识;后者是对美的标准的降低,降低为解释。所以,不管哪种,他都是失败的细读。
不管他细读了多少文本,只要他建立在文本的解释上,并以“懂”为追求,他就是低级的文本细读。除非通过他的细读,读者被文本打动了。————作为艺术的一个形式,文本需要的不是逻辑,是情感与经验,这两各领域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
即便有成功的解读案例,也是建立在读者的民族性审美心理感受之上的,只是通过解释力,在认识对象的层次上画蛇添足。☞都感觉到美了,即便在低一层次怎么谈因果性,文本也必定是被感受到了的价值而存在的,它不因对它进一步解释而更加动人起来☞美的文本不是认识的对象,是体验与感动所寄居的“大地”。
不是任何领域都是用逻辑构造出来的。
另附一些余音:
不管他细读了多少文本,只要他建立在对文本的解释上,并以“懂”为追求,他就是低级的文本细读。除非通过他的细读,读者被文本打动了。————作为艺术的一个形式,文本需要的不是逻辑,是情感与经验,这两各领域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把一个作品通过细读,要建立起逻辑关联,那他就是在做代数题。是对艺术的践踏。凡发生的必真实,凡真实的必唯一,用这种追求必然的心态去细读,就是在用历史的手段糟践文学艺术,是把一位天然美女解剖后给新郎官看,并且提供出她之所以美的物理依据。在知性的层次上倒想要谈出美的层次,其想法和手段基本等于无效,这是把是把解剖学的思路当做了有机整体之所以可能得根据。诗比历史更真实。他亲自毁坏了古希腊对美的丰富性的这个伟大洞见。用类似的逻辑推理的思路,却要推出个审美判断,这怎么可能?康德的警告☞美的东西不能直接还原为逻辑的东西。但是,孙绍振却敢这么做。胆大成了智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