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跑到苏州跟着台湾名师杨田林老师学习游戏。
这不是普通的游戏,是培训课堂上需要的游戏。杨老师从教>30年,教学时数>5W小时,原创培训破冰游戏8大类81个,我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年我会的五六种游戏都被cover在他的《游戏人生》专著中。
参训缘由
我2014年从高校辞职,转入培训行业,慢慢转型成为一个全脑讲师。掌握的培训游戏很少,仅限于跟随名师们上课学习时候接触到的五六种。记得2016年端午节在文魁大脑思维导图管理师认证班上,第一次接触到“老师说”、“炒豆豆”等游戏时,特别新奇特别激动,这是在高校呆了10年(感觉像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的。想想以前的高校教学生涯,自己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讲座灌输,多么无趣!
成为培训讲师,就不能再那样死板啦,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包括各种有效有趣的培训游戏。
感谢品思的飞笔老师分享,我才第一次接触到全面、专业的培训游戏教学,第一次知道还有人专门教培训游戏!于是就报名了。
课堂收获
因为自己也是培训师,而且是全脑培训师(主要是思维导图和记忆术),从入场的第一刻开始就打开所有感官去接纳、吸收、融合,想着如何应用在自己的课堂。
1、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课程正式开始是9点,而我到达时候仅剩五六分钟,虽然赶上了“四色记者”采访,但我发现讲义上还有个从8:30开始的序曲“上山报到学艺”,顿时感觉自己错过了一个亿。好奇宝宝的心里就一直在冒泡:啊呀,这个是什么呀,感觉好好玩啊,好可惜啊没有机会感受了。
从此,宝宝决定,以后每参加一次培训都要提前半小时就到。
杨士比亚曰:“不要处罚早到的人”,其实这是正话反说,明明是额外的开小灶啊!
2、布场很重要
好喜欢满墙壁的春联,鲜红鲜红的好喜庆,一条条杨士比亚语录让人反复玩味不已。这是杨老师多年教学的精髓,是从厚厚的专著中抽离出来的重点。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全脑课堂开课前的教室布置:思维导图墙、简笔画长卷、停车场......都要有!学员进门的时候,如果是光秃秃的四壁,肯定没有氛围,而如果提前营造了这种氛围,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暖场,一种专业知识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3、备而不用
前几天跟着孙易新老师精进思维导图,孙老师说,到企业内训思维导图的时候,要根据企业需求舍弃一些部分,比如图像,这样才能因地制宜解决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天,在杨老师这里,“舍得”理念又一次得到印证。
杨老师的讲义里面专门用了满满的两页来讲破冰的时机和必要性,原来可以放在第二天(第二节课),甚至可以不要,都可以从头到尾不用。这真是刷新了我对破冰游戏的认知。
两大名师遥相呼应,受益者是中间我这个学生~
4、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一个游戏不应该仅仅是这个游戏本身,一个游戏的延伸、扩展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灵活运用,这是一种和培训内容具体知识的联系和水乳交融。这是我最最需要的地方,是我最有收获的地方。也就是说,心法>技法。
四色记者对应破冰暖场,也对应思维导图里面的分类;“大风吹”对应思维导图里面的分类;“一比呀呀,一比一比呀”的台湾童谣教学,对应着适度挫败感的创建;DIY桌牌对应着竞技记忆的联结、挂桩、回忆的搭鹰架分段教学;找数字可以置换为记随机词汇、古诗词;“学生为啥不想听课”对应着思维导图的水平思考......
当然同一个游戏也可能对应好几个具体的点,不再赘述。
课后反思与计划
借用郭立中老师的思维导图来总结一下一整天所学。回头自己也要绘制一张。
一天的内容很满,书上的8大类81个游戏只实践接触了不到1/3,多少有点消化不良,今天要去武汉出差,携书同行~
高铁上的读书 看了好久只看了一点点——一边读一边和课堂上的讲解对照,一边还自己延伸思考。杨老师这本书真是好厚好厚,不但是真的厚,而且是让人读厚
“新手学规则,老手玩技巧,高手擅引导。”我正处于新老过渡期,很想做到:
1、熟练至少20种游戏,并能融会贯通。
2、挑选出跟全脑相关的、可以用得上的游戏,看看怎么跟具体的知识点挂钩。
最后,附上自己经常用到的简单的游戏——健脑健身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