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读《史记》由所感而述之。
远哉长公,萧然何事?
世路多端,皆为我异。
敛辔朅来,独养其志。
寝迹穷年,谁知斯意!
【词语汇】张长公,张挚,字长公。
远哉长公,萧然何事?张挚距今已很遥远,寂寞冷落竟为何事?
世路多端,皆为我异:人生道路多种多样,世人竟然皆与我异。
敛辔朅来,独养其志:收起缰绳辞去官职,独自修养他那高志。
寝迹穷年,谁知斯意!隐居终身不再出仕,谁能理解此中深意!寝迹,隐匿行迹,指隐居。
【析】《读史述九章》当作于晋室亡后不久,大约作于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当时陶渊明五十六岁,是读司马迁的《史记》有感而作的。
这九章的人物,一方面依历史先后顺序而排列,一方面又体现着意义的组合,夷齐、箕子是易代时的节操,管鲍、程杵是义交的楷模,七十二弟子是士人的先贤,屈贾、韩非是士不遇、甚至丧生的前鉴,鲁二儒、张长公是坚贞养志以隐居者。
作品各章都是用四言韵语写成,是陶渊明读《史记》时有感而作的。文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抒发了自己的怀抱。第九章评述终身不仕的张长公,颂扬他”敛辔朅来,独养其志“的高洁品性。
名家点评
北宋苏轼《书渊明述史章后》,“《读史述九章》,《夷齐》《箕子》,盖有感而言。去之五百余载,吾犹识其意也。”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观渊明《读史九章》,其间皆有深意。其尤章章者,如《夷齐》、《箕子》、《鲁二儒》三篇。《夷齐》云,‘天人革命,绝景穷居。贞风凌俗,爰感懦夫。’《箕子》云,‘去乡之感,犹有迟迟。矧伊代谢,触物皆非。’《鲁二儒》云,‘易代随时,迷变则愚。介介若人,持为贞夫。’由是观之,则渊明委身穷巷,甘黔娄之贫而不自悔者,岂非以耻事二姓而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