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上周的事被我硬生生拖到了这周一,事情要追溯到上上周三,在讲《老海棠树》的时候,给孩子们看了《秋天的怀念》,用的是从同学家带回来的一个好学生的课本,上边的笔记记得很全,还有一些记笔记的技巧也顺便说了一下,在句子旁边标上序号,在课本旁边批注,没想到这个方法引发了一场“潮流”。
借的课本
第二天在八班讲《盼》这节课,小组讨论时,转到班里考级部第一的同学那,一大片红笔做的预习映入眼帘,我惊呆了,把他的课本向全班同学展示了一下,顿时全班沸腾了,而且在接下来的时间,他也在不停的举手。要知道,他之前从来不举手,只是在师父和他谈过话后,他明白自己要成为引导班级风气的重要角色,在这一节课,仿佛都爆发了,他的答案很标准,甚至能抢先一步回答我的追问,其他同学看到他的笔记和回答问题的样子,也被点燃了激情,一时间课堂活跃非常,很多不被人注意的点也被挖掘出来了,在同学们踊跃的回答下,这堂课结束了,我意犹未尽的回了办公室,和师父她们分享了喜悦,并向他们展示了那份预习作业,心里隐约的不安感也很快被积极的课堂氛围冲散了。
学生的预习作业
就这样,上完了《盼》的两课时,第二课时和第一课时一样,仍是非常活跃,我也短暂的思考过是不是因为这篇文章过于简单,同学们找的很容易,才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我还在期待着下周一的新课《小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周六的晚上,和师父偶然又说起预习的事情,终于,我明白了那种怪异和不安是来自于哪了。一切都很完美,但是这完美的答案是学生自己思考得来的吗?师父说一堂课的目的是去锻炼学生的思维,赏析文本的能力,如果仅仅把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搬过来,那这个预习不要也罢!
预习固然重要,但预习的目的是为了熟悉文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文本,思考问题的基础。我把这个想法和同学们说了,他们也理解了其中含义。期待他们以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