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庸,父母咋整?该咋整咋整!
老一代父母,养娃目标跟袁隆平院士一样:吃饱就行!新一代父母不操心吃饭问题,养娃焦虑却更多了。平庸娃是绝大多数,偏偏好多平庸娃,都配齐了一对不理解,不承认,不甘心的焦虑父母。
我们先来聊聊先天智商。
孩子智商上不如你,是每一对高智商父母都可能要直面的惨淡。
我的朋友,夫妻都是某C9毕业,一文一理,儿子小学都快毕业了,学得非常认真,成绩还常年班级倒二。为啥没有倒一?因为倒一的孩子有自闭症。
清北也不用哭,想想爱因斯坦,应该能得到不少安慰。身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之一,爱因斯坦的大儿子,是个成就远不如他的大学教授。为啥说成就远不如他?因为我们几乎没人知道爱因斯坦的大儿子叫啥名字。而他的大女儿和二儿子则患有精神分裂症,泯然众人。
学者弗朗西斯高尔顿很早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并称之为均值回归。简而言之,就是智商要遗传给下一代,就像欧美的房产一样,也是要交遗产税的。
一对智商都高出均值30%的高智商夫妻,生出来的孩子智商并不会仍旧高出均值30%, 而是需要交出10%的遗产税,最后只能得到一个智商高出均值20%的孩子。这是大体趋势。
嗯,这信息有点讨厌,毕竟今天是好歹是个节日。但是明白了“一切都是命”之后,也许家长能把“想当年我。。。”这个口头禅戒了吧。
再来聊聊后天教育。
上海,认识的一对夫妻,两娃,单幼儿园学费一年就50万。
他们只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差也不能考比自己差的大学啊,接受不了。
当然,这么拼命,是因为,家长是复旦毕业的。
如果你觉得一线城市就这么疯狂,农村才不这样!你要么误会了焦虑,要么误会了农村。
县城就不说了,各种机构遍地开花,还涌现不少高仿,比如“思而学”, “新北方”。 连机构的名字,都透着追赶同行“优生”的渴望。
乡下呢?邻居小孩才小学一年级,全班50个孩子,听她说有27个去暑托班补习,早上语文,下午数学,一个月1000元。
1000元,在乡下,并不是随随便便就掏出来的一点小钱。很明显,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教育焦虑,已从一线城市,传导到农村了。
除了你够不着的权贵阶层,在你能够接触到的人群里,就没有几个不在乎孩子教育的。
然而,我们既然把孩子生下来,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这个在乎。
现在的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比较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太把孩子当回事了,太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
是吗?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非常值得自省:到底是父母太把孩子当回事,还是父母太把自己当回事?
在乎成绩的,真的是孩子吗?还是家长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事实上,是对父母自己生存处境焦虑的一种反射。
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心理问题。表面上是太把孩子当回事了,其实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真正在焦虑的,一直都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如果孩子也焦虑,这焦虑的来源,很可能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合力。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孩子这边,你会发现,他们真的不容易。
要在二十年前,在学校虽然不是那么畅快,回到家,孩子还有父母疼,成绩不好也不至于天塌了。
现在呢?在学校里,语文老师不疼,数学老师不爱,孩子好不容易结束了窝囊的一天,一回到家里,还要面对父母阴晴不定。
父母给孩子辅导作业上头条的新闻,不是父母被孩子气到跳河、送医院抢救,就是父母把孩子赶到火车站不让回家。
咱当父母的,先别着急当父母,先把自己的心理素质搞好一点行不行?
我研究生的导师,是个英国人。他的大女儿是个乖乖女,读高中时,数学不太好,请了个很有名的私教来辅导了一年,后来成功考上名校,读到硕士,算是大学教授孩子的标配。而儿子呢,就跟女儿不太一样了,从小就爱踢球,爱玩,不爱读书,读到高中时,也是数学不好,请了同一个私教,结果却无效。儿子最后没上大学,当了厨师。
我问他,你是大学教授,儿子没考上大学,当厨师,你会介意吗?
他说,面子上会有一点介意,但是他尊重儿子的选择,认为儿子有权利自由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了纪伯伦的那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再来看看新加坡的一个校长,在一次期末考之后,是怎么写信给父母,讲述成绩这件小事的,也许在这七夕之夜,父母们都能安心一点,谈谈情,说说爱,给“熊孩子”也过个“亲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