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整理书籍的时候,发现2018年阅读11本书,9本虚构类书籍,2本非虚构类书籍,写了4个相关书评。
我读虚构类书籍很快,因此读得也多——当然都是在一字不差地阅读基础上。
但近来我发现读虚构类书籍的快感大不如前了,倒也不是读的书不够好,而是从书本里获取知识的喜悦度没有从前高了。李笑来老师在他的文章里也分享过,他从大学毕业开始,就只读非虚构类书籍,虚构类书籍的愉悦感都转移到了影视作品上。
非虚构类书籍,毕业之后我也读的少了,总之没有读书时那么多。当然一昧追求数量不是目的,阅读速度快也没啥好值得骄傲的。阅读当然是但求理解、应用,若是囫囵吞枣,读了也跟没读一样。所以与其追求速度,不如提高阅读的理解速度。
最近重读李笑来老师的书,发现他就阅读这个事说过不少方法论,比如: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又比如:把一本书拿过来,我即便读不懂,我也能读得完。
笑来老师说的都是朴素的道理,但是老实说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我翻开过不少专业书,但都因为晦涩难懂搁下了。如此就形成一个习惯,只挑易懂的书读,或者只挑观点已知的书读,读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的阅读的数量上去了,但是理解的速度还是没有多大进展。
想想也挺可怕的,看上去在进步,但实际是在原地踏步。
中午整理完书籍之后,不由想要突破自己一番:
1. 尽量多读非虚构类书籍;2. 打开一本书,无论多难读都尽量读完。
希望此后自己的阅读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