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感觉到:
自己辛辛苦苦抚养大的孩子,却与自己越来越生疏了、孩子越来越孤僻、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变得越来越陌生。
晚上在一个伙伴房间聊天,说到孩子教育,后悔没有准备就当妈了,磕磕碰碰,心力交瘁。
这是一个需要父母快速更新教育孩子观念的时代。
01
在你成为父母之前,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
1.你是否有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如果你亟需挣钱,要把重心放在事业上,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着急生养孩子。
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教导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只想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照顾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人。
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不情愿做,最好不要着急当父母。
3.你是否了解孩子各阶段需要做的“心理抚养”?
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会失望。
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为时已晚。
很遗憾,新手父母没有实习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02
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很多人认为到了岁数就该结婚,结婚就该有孩子,孩子生出来自然会长大。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付出多少正确的努力?
很多家长告诉我说:
孩子出生后,自己工作忙,家里长辈愿意帮我们带,就放老家养,等孩子上学我们把他接回来。
可是,带在身边后发现,孩子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
而且到了青春期,孩子对自己有一堆的仇视和怨恨,有时恨不得吃了你,为此他们感到不解和无奈。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证明:
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1岁内,看到熟悉的面孔,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
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父母需要明白:
在备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而且,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03
父母爱的唠叨促进孩子言语的发育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 是人最无助的前三年。
父母在身边,让孩子听到父母的声音、情绪,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即使宝宝拉了很臭的粑粑,父母也是满怀爱意,在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屁屁。
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一个孩子说话早,往往是因为在一岁半至三岁前,身边总有爱他的亲人唠叨。
如果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所以说,父母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一定要多说些话,多些爱的“唠叨”。
04
为什么那么爱孩子,他们还会这样呢?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
原因在于: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不仅仅是给予、一味的包容、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而是要让孩子有是非观和抗挫折能力!
人生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抗挫”和“是非”的教育,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时,就可以根据情况对他说“不”。
6岁之前,学会对孩子说“不”。尽管他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哭闹一番。
对孩子说“不”要注意环境,在孩子单独面对你,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前面对你。
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先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
让他单独面对你,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这时孩子还在哭闹,父母不要打他、不要骂他、不要给他讲道理,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
他开始时会很伤心、很气愤,没有关系,等他安静下来,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
05
父母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作为父母,做好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比对孩子说很多大道理,要有用太多。
孩子所有的行为和意念大部分都是由大人的反馈来学得的。
如果,父亲经常在家中拳脚于家人,这种家庭长大的男孩在处理自己家庭冲突时一定有相关行为。
母亲经常对邻居泼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其子女长大后也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
我们知道:
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
孩子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
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总之,养育好孩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若想孩子身心健康,要好好学习如何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