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鲁迅大概是小学的那篇《早》,“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受这篇文章影响,偷偷用小刀在自己书桌上也刻了个早字当座右铭,反正当时懵懂的我是这样做了。当时并不知道鲁迅是个伟人,老师口中的伟大的文学家具思想家革命家也未给我什么触动。反而他“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这是个孝顺的人。
这毕竟是别人口中的鲁迅,待初中再次相遇鲁迅是《风筝》中他对弟弟的愧疚。多年前的小事回想起来却能让鲁迅的心很重的堕着,即使在弟弟回答“有过这样的事吗?”后也难以释怀,凝结出新的思考:“也许人生的理想总与那些伟大而神圣的东西连在一起,但生的辛苦会告诉我们原来生活里那些小幸福也是如此的难能可贵。”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思想,但当时只记住了玩是孩子的天性,想到小学母亲砸了我的玩具枪便有些感同身受。至于后面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让我对鲁迅的人物形象更为深刻。而真正令我圈粉的是学习《藤野先生》时,鲁迅先生在仙台观影枪毙中国人时,周遭麻木的国人醉酒似的喝彩,那一刻鲁迅先生醒悟了学医是救不了中国人的,便弃医从文,往后多年写着“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鲁迅先生的文字有着独特而又不过时的魅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初读并不觉惊艳,而在如今看过越发多的“牧羊犬”在舔他们的“洋大人”后,再读只觉是字字珠玑。“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有些断脊之犬只知伸手讨要,看到他国某些方面更为优渥便嚎叫着觉得自己也该拥有,仿佛天天在网上摇唇鼓舌》当奴才便能吃到“洋大人”遗留的残羹冷炙一般。回想起来我才多少有些明白这篇文章为何要出现在教程中,鲁迅先生的警世之作并不随时间而褪色。
既然成了迷弟那自然会去拜读大先生的文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这几本老师力荐的自然经常翻阅,更有幸在旧书店找到《鲁迅全集》(虽然并不全)。了解的越多便越是仰之弥高,在大家想象中的鲁迅是不是那个留着八字胡,书桌前挂着藤野先生像,刻板严厉。而其实鲁迅先生是个有趣的人。报上造谣:“周树人(北大教员)齿受伤,脱门牙二。”这在暗示鲁迅同爱国游行相关联,为军阀迫害他制造舆论。不久,他在文章《从胡须说到牙齿》中批驳:“前次的游行,报上谣我被打落了两个门牙,我可决不肯具呈警厅,吁请补派军警,来将我的门牙从新打落。”。在回复造谣家的文章里还写到“祝你安好,我是好的,呵呵”,起初看到这“呵呵”二字着实将我逗乐。
鲁迅先生无心诗作,偶有所得却造诣极高。“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鲁迅先生的美术造诣极高,设计了北大校徽,国徽设计,作品的封面设计均由自己完成。附图感受一番:
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书法也堪称一绝。引用郭沫若先生序《鲁迅诗稿》的一段精辟的评析作为本文结尾。“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如此大家,如何不让人拜服。
大先生在《雪》中写到“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先生何尝不是民族的精魂,在冷冽的天宇下闪耀着旋转升腾着。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民族脊梁,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