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吹喇叭”,源自《笑林广记·世讳部》。
古时候,有个乐队负责伴奏的人晚上回家。路过一所宅子,发现墙角处被一个小偷挖开了墙洞。他觉得很有意思,便开玩笑将喇叭插入墙洞里,吹了一会儿。
主人听到动静十分生气,跑到墙角发现声音是从小偷挖开的洞里传出来的,立刻跑出大门外寻找人影踪迹。
负责伴奏的人此时早就没了影子,主人家东转西转居然遇到了挖洞的小偷,他一把抓住小偷的衣领,大声质问道:“你曾看见吹喇叭的人吗?”
笨蛋评语:
理不清事情的原委关键,是件非常难搞的事。笑话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小偷、乐手、主人,三人身上都有让人无法忍受的槽点。小偷窃取物品,就不必说了;乐手下班回家还要故意恶作剧,是吃饱了撑的;主人追出门本已抓到了小偷,却要询问吹喇叭人的行踪,就是典型的主次不分、关键不明了。
一个是恶作剧选手,一个是物品偷盗者,究竟哪个才是重中之重,一目了然。偏偏这家主人被半夜传来的吵闹的喇叭声影响了心智,放着眼前的小偷不抓,固执地要去抓住噪音制造者,关键点的定夺出现了严重偏差。
处在上帝视角,我们自然会觉得他这种行为诡谲又好笑,倘若把我们置于相同的境地,是不是也会犯相同的错误呢?
于我来说,社交生活中,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有时候甚至觉得,某件事我可以办不好或者不会办,但是如果没有向别人交代清楚,那简直比扒光衣服扔在广场中央公开处刑还让我难受。
进而延伸出来的结果就是,一旦别人没有理会到我的意思,曲解了我要表达的内容,如果我并未察觉到这些情况还好,可是若是我有所察觉,那接下来的就是寝食难安和心中惴惴了——直到我重新找到机会把这一切拨乱反正为止。
对于我来说,所有带有强烈目的的行为都必须有重点和关键才对,否则它就不是一件目标明确的事。
好比作家刻画一个人物,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和关键方向,那描述出来的必定是一个毫无性格特点、可有可无的路人甲。想要让其成为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势必要找到重点,并且着重笔墨在这些重点内容上。
举例来说,我非常喜欢的奇幻故事,《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韦斯莱家族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乔治·韦斯莱和弗雷德·韦斯莱。书中关于这两个人的描写,用三个字就可以简单描述,那就是“恶作剧”。这三个字并不是讲述人物性格的,甚至并不是形容词,但是对于韦斯莱兄弟来说,却是关键和重点。前几本书中每逢写到他们,必定跟恶作剧有关,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通过恶作剧糖果来对抗乌姆里奇的关键事件。
JK罗琳在写这一对双胞胎的初期,就给他们奠定了基调和特性,这些特点导致了后面的剧情发展。这就是顶级作家对于重点和关键的拿捏。
我当然永远也无法达到他们的境界和高度,但是那种方法论让我觉得获益匪浅。
其实仔细思考之后也会发现,紧握住一件事的重点不放、生怕别人领会错了个人想要表达的意思,除了因为有责任感之外,安全感的缺乏也是其中很大的一方面。总是觉得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意图、甚至觉得别人会把事情搞砸,不就是缺少对他人的信任和对社交环境的安全感吗?
所以,有些事情即便是真理,也是要有一个度的,否则就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