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试图用妈妈的爱来威胁孩子
面对孩子的淘气和无理取闹,有时妈妈会发怒抓狂,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不管你如何怒火中烧,一定要尽量少用诸如“你再胡闹,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这些以剥夺妈妈的爱作为威胁的语言。因为这些话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或者对妈妈的爱感到怀疑,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自己达到妈妈要求时妈妈才爱自己,否则就得不到妈妈的爱。
事实上,忙碌辛苦的妈妈如果因为孩子的顽皮偶尔有情绪、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妈妈毕竟不是神,也会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甚至因为生气而打骂了孩子,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这样偶尔为之通常不会对孩子以及亲子关系造成负面的影响。但切记不要用“不爱”来威胁或恐吓孩子。
做一个能够自我照顾的妈妈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妈妈在照顾孩子,事实上,当妈妈出现了负面情绪,孩子是绝对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被称为“替罪羊”的孩子角色,孩子可以非常敏锐地感受到家庭的需要,他通常以牺牲自己来保全家庭的平衡。
如果妈妈能够照顾好自己,好好享受生活,在给孩子身教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不用操心妈妈过得好不好而安心地成长。妈妈有负面情绪需要面对和处理时,可以尽量用贴近孩子生活、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开心、伤心或难过的情绪,它们是我们的朋友。当难过出现时,妈妈是可以照顾好自己的。”让孩子相信妈妈能够照顾好自己,并用实际行动做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
如果妈妈在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做到这些,稳定妈妈的形象就会扎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并作为孩子自我的一部分而影响他的一生。
更好分离的心理能力:鼓励自由探索,提高适应力
适应力是个体面对变化时,为适应不同的任务或环境时所具备的心理能力。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环境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中。比如,今天出门见了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玩,天气发生了变化等。
适应力是孩子基本的心理素质,对于幼儿而言,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分离都是一次重要的变化。因此,提高适应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分离。
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孩子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适应力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它是幼儿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当然,只有在心理感觉安全的环境下,幼儿才会进行自由探索。比如,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后(妈妈只是在场并不一定需要出场),如果他把妈妈当作心理上安全的大本营,就会慢慢开始自由探索。在探索新环境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时地看一眼妈妈,确认妈妈在场,他就会继续探索。如果在探索的过程中感觉缺少能量或缺乏安全感,他会跑到妈妈身边,通过拥抱或亲吻妈妈等方式重新获得能量,然后继续投入到探索之中。妈妈在场的这个探索过程,就是逐渐提高适应力的过程。
借助过渡客体,帮助孩子面对分离
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过渡客体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分离。过渡客体是由婴幼儿创造的,并且拥有母亲慰藉特征的物品,可以是一个玩具、毛毯、衣物,也可以是一种声音、一个动作,是幼儿自己赋予了它情感的属性。
对于我的儿子来说,他离开北京时带的图书、故事机,还有在老家摘的一个大葫芦,都类似于过渡客体的作用。在他情绪低落或者想念妈妈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熟悉的物体作为排解:抱着妈妈摘的大葫芦,想象自己变成强大无比的金刚葫芦娃;无聊的时候听听故事机里熟悉的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他心理的慰藉。
帮助孩子提前熟悉新环境或陌生人
每年,我们一家三口都会在寒、暑假各回老家一次,因此儿子在心理上对老家有亲近感,喜欢老家的菜园子、葡萄架,以及亲切的姥姥、姥爷、舅舅、舅妈、小表哥等。这一切都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得他很快就能融入其中,开始新鲜又熟悉的老家新生活。
如果把内心缺少稳定妈妈形象的幼儿直接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当然,生活不容易,妈妈们很难面面俱到,但是最好不要让孩子感到心中无所依靠。我在许多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中发现,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幼年都有被寄养到各处的经历。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不断更换主要抚养人,妈妈莫名其妙出现又消失等,发生年龄越早,对孩子的伤害和影响就越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