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立vs依附,边界意识vs浆糊逻辑
按武志红先生的说法,独立与边界意识的对立面是共生与浆糊逻辑,后者被认为是中国式关系的核心特征。我个人觉得用依附比共生更贴切些~ 不管是共生还是依附都是独立的对立面。
因为独立,所以有边界意识;因为依附,所以满脑子的浆糊逻辑~
独立之实质乃是精神之独立,内心之独立~ 当然通向这一步,我们一路从婴儿到成人,从身体到经济上开始逐步独立于家庭,但有些人呢,心理上尚沿袭着十几年被养育的惯性,没有真正结束哺乳期。
成为大龄婴儿的背后,是为人父母者的ego,是他们不愿真正撒手。。。教师的目的,是逐步淡出~而父母恰恰是最初的那个对我们言传身教的老师。
为人父母者,应当明白,孩纸并非你生的,也非因你而生,他只是恰巧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家是他真正步入世界前的预科学校,你的孩纸是你们家的客人,只是一住长达18年而已~
若如此,无论是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孩纸自然也会知道,自己是原生家庭的过客,聚是眼前,散才是彼岸~于是,每一次相聚都格外珍惜,而最终或意外离别时,也能少饮些遗憾或少些彻骨之痛。
如此,良性循环可期~
2.爱需要被谨慎地界定
未经检省的爱很可能是盲目而愚蠢的。爱是给予,但我们是否常以给予之名行索取之实呢?爱是通过表达与行动传递的,传递的初心是让对方而非自己更幸福~
OK.这又涉及到如何界定幸福。所需越少,离神越近。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摆脱对外界的依附。包括对你的依附,每个成人都应是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个体。
依恋而不依附。这是我们应该守住的心理边界~
爱是当我在的时候,你能过得更好。但与此同时,爱更是,守护对方没有你也可以过得很好的意识与能力。当我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在时候,你也可以过得很好,甚至更好~
于是,溺爱和基于占有欲的爱不仅不是爱,而且是爱的对立面。爱是滋养一个人精神资源的丰富,促进他人格的独立与成熟。而唯有丰富才能滋养丰富,唯有独立才能促进独立~
爱是一场携手修行之旅,让彼此的人性在被充分看见、接纳与连接中,得以修正,得以舒展,得以升华!
独立是最大的自我尊重,也是对他人边界应有的尊重。
走向独立是成人世界是爱与被爱的前提条件!
3.守住边界,方能拥抱自由。
边界分三种:地理边界、身体边界与心理边界。当然这是个人层面的,放大到国家大概就对应着领土边界、经济边界与文化边界。我的地盘我能做主,才谈得上自由。否则,你不就是被殖民者吗,那个以所谓爱的名义对你好的人不就是你的领主吗?
边界之内的问题,对不起,独立自主,拒绝谈判。公海的问题大家可以谈判、妥协和商量 ~ 同样,你的边界内问题,我最多以顾问的身份出现,绝不干涉。
边界清晰并守住它,总的来看,反而是摩擦最小化的最优解。有时,摩擦不可避免,那就坚决面对。否则,能量守恒,你不向外摩擦,就会向内摩擦,或者换个词,叫内耗。
陷于内耗的人生,何谈高效?何谈自由?又何谈腾飞呢?
4.斯多葛学派,值得你了解~
爱我所爱,但要知道,我所爱的都如朝露。
所卧不过一张床,所食无非几碗饭,所恋又能几个人?你的欲望不应过于膨胀,你的自我应知节制~
边界之内,是我们可作为的;而边界之外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5.淡下来的,才是生活。
独立,方能有边界意识。边界清晰,方能活得明白~
从混沌到清明,必有阵痛,而那痛,是光通过的地方。
痛过之后,拨云见日,云淡风轻~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