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推拿》上映,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因为所在地区较小,有且仅有的三家电影院都以"听说片子太小众"而拒绝引进拷贝,我在心里咒骂了无数遍:白痴。等到一周后回到武汉,才发现偌大的江城只有汉阳的一家在下午五点还有一场在垂死挣扎,打电话去订票,被因无法凑齐五人观影,场次取消。这回彻底的无语了,就这么着,同娄烨难得上映的一部电影擦身而过,心里充满了遗憾。
早在电影上映前几天,我就开始看原著小说了,希望在观影时能有个清晰的轮廓。可是最终小说大概的过完了一遍,电影却没看成。不知这个遗憾何时能够弥补? 好在今天又把小说完整的看了一遍。
最早接触娄烨,是大二时候看的《苏州河》,周迅和贾宏声演的,虽然是个悲剧,但却是以饱含浪漫的殉情结尾,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心里还是能收获一些温暖:要相信爱情啊!随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导演,很可惜,他的电影总是在国内难以公映,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还是看到了他的《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迷事》《紫蝴蝶》,其中,我最爱的还是《颐和园》,用一句话来总结:残酷的青春。我知道用这几个字来形容,的确太过片面和苍白,因为每遍看完总是会有不同的发现和体会,但核心依旧是围着—— 青春年华到底赋予了我什么?我要如何才能不辜负? 我需要一份什么样的爱情? 相爱的人是可以永远厮守吗? 我如何面对人生的每一个选择,我有足够的勇气来背负这个选择背后的重量吗? 至于这个片子不能公映,我是觉得无理,辱骂郝蕾更是不可理喻,那是青春里最逃不过的东西,也许那些披着道德外衣的进行呵斥的伪君子,正那些躲在黑暗的角落猥琐观看并流着口水。现实总是不愿意被人提及的伤疤吧,大家宁愿活在YY的世界中,想象着国王穿着衣服的样子,期许着久而久之,国王也许就真的穿着衣服了。
对于电影没有过专业的学习,所有想法都是自己看片后的真实感受,或幼稚,或主观。下面说说我对娄烨的想法。
娄烨,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集导演和编剧于一身,让他的风格特别凸显并一致。爱情,是他所有故事的主轴,青年是他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伤感沉郁是他所有故事的基调。他不会好好的给你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总是留下很多情节让你自己去想象;他不会选取一个典型的事件来刻画,仿佛所有人物事件就在你身边,或者就是在讲你的故事;他不会以一个俯视的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而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或窥探或亲身参与来推动故事发展。因此整个电影就极具亲和力和真实感,如同纪录片一样记录着你,我,他的青春记忆。他的电影总是悲伤的,至少我感受到的总是悲伤,可是哪个人的青春不是被悲伤和遗憾充斥呢。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迷茫,对前途的担忧,对爱情的憧憬和失望,对即将失去的美好时光的哀叹与扼腕,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面对的一切所感到的困扰…这些我觉得在他电影里能够找到。
快过年了,不知北京下雪了吗?我也好想像余虹一样,骑着车子去颐和园,创造独属于那个年纪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