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12,尽心章13-3-1》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得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今天是戊戌年乙卯月癸丑日,二月初六,2018年3月22日星期三。
针对欲望和正理普遍偏失的弊病,孟子指出求与得的原理。此原理非自然主义意义上的,乃是思想行为模式上的,需要人的高度参与,也就是说,人不是完全依靠本能和强化欲望获得动力、力量和成果,人有超越本能和驾驭欲望之上的动机、潜力和成功。这叫做求。
首先,为什么说欲望和正理的偏失是普通性的呢?
首先因为刺激强度不同。
感观信息的刺激直接而深刻,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非常直观,极其强烈,所以儒家说:心之官则思。如果抓不住思的功能和重点,眼耳之官从欲的力量就会如脱缰野马一样堕落下去。曾国藩说,如六辔在手,意思是说,好像驾驭六匹马的车子一样驾驭人性中的七情六欲,不能松开缰绳。
其次因为纬度不同。
从感观欲望到思想纯正,是升维历程。升维依靠超越,而超越是高难度挑战,对智力和心性的挑战远远大过知性层面。其方法以悟为主,需要个性参与作用而成,故,除了身体素质以外,对个人的精神气质还有所要求,所以不是普遍可成的。社会运行的模式也反映出这个现实:世上圣贤少而愚氓多;社会依靠模仿律运行。由少数圣贤引领,众人以之为楷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模仿律。模仿律说明升维历程是个别性而不可能是普遍性的。
世上的一切都在变化,正如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举实例,比如说技术和生活方式,过去没有微信,现在婚姻独立,过去生活在物理空间,现在生活在数字世界等等,但是,原理是恒常不变的,比如说求与得的原理。
孟子说,求和得是正相关关系。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不求则已,追求就能得到,不舍则已,舍弃就会失掉,说明求与不求是关键;第二层,追求就能得到,不求就会失去,说明求之不劳,而得之甚易。不是难事。所以,孟子说,追求就有益于得,为什么呢?因为求在于我。在这件事上,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主人。世上有很多事,我们无法做主,比如说地震,又比如说徐文兵老师举的一个身体的例子,我让你马上放个屁,你就做不到,为什么?这事儿归魄管,不归意管。但是求与不求,比及求什么的问题上,完全取决于我。
求在我者也!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