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启蒙。教育即生活。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在这围好的窝里,我们学会爱和被爱。
学校是第二所学校,老师有时像父母。在这象牙塔里,我们学会思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校,每个行色匆匆的人,都可能随时过来给你上一“课”。在这大熔炉里,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学会生活以及与世界和平相处。
教育和成长,是一辈子的功课。我们边走边想,就这样一点点长大,体味春华秋实。直到某天,我们也有了足够的能力去围出一个温暖的窝,成为那个点灯的人。
我们一起来阅读、思考,一起慢慢成长吧~
作者:江左梅娘2
我曾经梦想着,如果有一天,我开着直升机来上班,当我从飞机里缓缓走出来的时候,清风恰好吹起了我的发,我想我定是他们心目中最美的样子。
而现在我则在想,我只身前行,却仿佛带着一万雄师,我笑容可掬,却让全场幸福满溢,那就是我最美的样子。
我愿意只身前来,却自带百万雄兵。
作者:跌跌撞撞小红豆
自从大学生信用卡“折戟”后,校园网贷开始在高校跑马圈地。从2014年开始,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等多家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贷款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获得了多轮天使投资。这些校园网贷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是学生身份,即可以申请信用贷款,通过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先消费,后还款。
阅读:是什么让我们渐行渐远?
作者:蜜丝赵
曾经听过一句话,是说,是什么时候开始和好朋友渐渐疏远了呢?是她去你没去过的地方,和你不认识的人照相。
有人在下面评论说,不,是她去你们都熟悉的地方,身边和她照相的都是你认识的人,只是你永远也不会出现在这些合影之中。
听起来有点感伤,却是实话。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其实不用为身边的人来来回回,渐行渐远感伤。而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才会对多年始终在你身边的朋友更加珍惜。
作者:远方_先生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这些学生也是小人物,至少一直被很多人都看成是“小人物”。没有经济来源,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没有社会经验,经受不住打击等等。
我想给所有讲到的小人物加个引号,其实他们并不小,我也不觉得他们的人生是没有意义和追求的。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朋友的状态,她说——我不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太挤太乱,看到大街上睡觉的人会心疼。我想更心疼的应该是那些人自己吧。
作者:敏儿故事
中国的父母应该是赋予了自己最强大的信息过滤权的人。完全由自己决定哪些是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哪些不是。伤痛、苦难、死亡,这些,在中国父母看来,都是不吉利的,都是应该屏蔽掉,过滤掉的。
国外在这方面,与我们有所不同。美国儿童教育认为,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作者:吃不胖的叮当妈
我始终认为我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就像一颗种子,它自带了要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属性,该经历的风雨它要经历,该汲取的养分他要自己吸收,作为母亲,我该做的是为他提供必需的养料和水分,而不是天天守着他,为他遮挡所有的日晒雨淋。
有了孩子以后,我依旧不停地加强自我修养、增加自身价值,在不影响正常收入的情况下,我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沦为黄脸婆。同时我也不断的学习新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因为无论是我的原生家庭教育,还是孩子他爸的原生家庭教育,都算不上是健康的、科学的育儿,我想给孩子一个全新的亲子关系:亲昵而不束缚、自由而不纵容、信任而不猜忌、鼓励而不强求。
作者:挪威阳光
人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而人最可怕的伤害是被遗弃和蔑视。作为孩子,作为未成年人,他们当然需要挫折教育,但这种教育应建立在关爱、鼓励和激励的基础上,它的立足点是爱、肯定,而不是蔑视和否定。而在平时,他们更需要得到成人特别是老师和父母的肯定和赞扬、关爱和呵护。
而精神暴力带来的这种伤害,将会导致幼儿心灵的创伤永难弥补和修复,从而严重挫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进而导致自卑、脆弱、敏感、厌学和产生逆反心理,更严重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对抗老师、同学和周边的人,形成反社会的人格。
阅读:你,是我最钟情的男人
作者:c老灵魂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英雄,那就是爸爸。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父亲伟岸的形象,而父亲便是我人生的第一任偶像,在幼小的心灵里,父亲无所不能,温和的语气,宽厚的肩膀,浓重的家庭责任感。
阅读:与勉儿十六岁生日书
作者:清水一滴
感情是心理的,情欲是生理的。心理支配生理,生理反过来影响心里。托尔斯泰在《复活》里写道,人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兽性的一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情欲克制不了,就变成了兽性,变成烈焰,就会烧死自己。《论语》上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吾儿正值青春年少,当牢记圣人之训,万勿放纵自己。
作者:吴昱则刚
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必须有公平和理性的学术批评所支撑,而其标准,就是避免意气式的议论,而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讨论。尤其是青年学者,不要受“出名要趁早”的影响,希图借助抨击学术名家而让自己一夜成名,这只会助长学界的歪风邪气,带坏后起的学术人才,而对于稳定良好的学术环境于事无补。若要进行学术评论和商榷,则应该就事论事,用充分的材料和合理的议论,与作者进行心平气和的商讨。一味地用刺激性的语言进行学术讨论,那是娱乐圈的做法,却不是学术群体应持的态度。学人应该始终坚守一个“求真”的原则,不仅以“求真”的态度研究学术,更要以“求真”的态度影响社会,若自己的本位不能坚守,却被世俗的观念影响自己的行为取向,这样的学术批评,又如何能令人信服其本身的学术深度与公正性,又如何对得起“学术”本身的态度与意义呢?
想了解更多关于教育专题的详情,可自行勾搭各版主:
学校教育版主:依然成长
社会教育版主:远方_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