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物质: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低效学习的人和高效学习的人,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毕竟没有谁的时间可以重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习的能力是我们立足于时代的重要基石,而人们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学习的方法论与逻辑体系。这本书以7堂课的形式,系统总结了高效学习者的7种能力,即定位力、框架力、精进力、联机力、复盘力、输出力和迁移力。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运用书里的知识,就能够对自身的学习现状进行准确分析,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从而实现高效率学习。
定位力指的是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的能力。秋叶老师在书中指出:“让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首先得解决找准定位的问题,而不是教他学习方法,定位问题不解决,给什么方法都是无效的。”我认识到:想要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最大的选择其实都是方向的选择。
框架力指的是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学科内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反复利用这些知识去系统地解决问题。其中老师提出的长板思维令我醍醐灌顶,引用老师的一段话:”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让自己脱颖而出的个人标签反而比十年磨一剑,耐心补齐短板更容易得到机会。我们再借助外力倒逼自己练好内功,补齐短板,这也是一种学习进化策略。”我深以为然。
精进力指的是刻意练习,让技能成为本能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说“一万小时定律”这个令人感到向往的词语,但是在《高效学习7堂课》这本书中,我们却能够看到老师认为的“一万小时定律”则是进行“刻意练习”。当你以专业化的视角来学习时,你会发现整个学习的体系、感悟都会变得不一样,而这才是真正的学习。通过这堂课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完美主义是接受这一次的不完美,但下一次一定会努力改进,比上一次做得更好,这就是所谓“工匠精神”的精髓吧。
联机力指的是借助外力放大自己的能力。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老师指出:“拥抱一个时代的正确姿势,不是抗拒,二是深入思考如何融合。”当前,网络资源对我们能力的放大有着极大作用。我们身处信息洪流之中,一定要拥有一定的“搜索能力”把自己需要的信息“焦点化”,对抗信息流泛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另外,在这一堂课中所引用的“信息茧房”效应也令我收获颇多,我认识到我们除了关注自己的焦点,也要经常提醒自己每年都应主动设置一些新的焦点词,避免将自身桎梏于“茧房”中,忽略了更大的视野。
复盘力指的是深刻总结反思,扬长避短。总结反思的过程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现象”反思到“本质”。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头脑简单地学习,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就可以要求别人理解自己,更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就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这样解释。
输出力体现了一个好的学习者,不能仅仅只是一个学习者,还必须是一个很好的输出者。你需要把自己学习中获得的内容“输出”分享出来,让自己和他人能够主动地看到你的“收获”,通过这些高质量的输出来检验你的学习能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堂课教会我:高质量的输出才能倒逼输入,会提问的人才是输出能力强的人。另外,我们要养成随时对标,随时校正的习惯。
所谓迁移力,指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当你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之后,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能力进行“迁移”。有一个理论说,当你能够在一个领域成为第一,你就能够在更多的领域领先。这个观点就是能力迁移的意思。通过最后这堂课,我学习到:我们要勇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区,跨界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当然,我们应该要在一种能力培养到精通时再去学习新的技能,不能浮于表面,才能真正做到能力迁移。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最大的点是定位力这堂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达人”进入我们的视野,许许多多的“精品课”映入我们的眼帘。别人在某些领域的成就以及琳琅满目的课程,迫使我们跟风似的报名学习。这个星期学理财课,下个月学钢笔字,再下个月学写作……我们好像什么都懂,但一旦触及到深层领域,其实还是新手。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就、恐慌于自己的落后,就不先问问自己“我适合吗?我学了有什么用?”就一鼓作气地买了好几门课,如果有心学还能学到一点皮毛,倘若不能,这些课程只怕会囤到过期。就好像,你看到一篇干货,才看到前面两段,内心非常赞同,随手收藏在收藏夹里。再次打开细细品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好学是好事,但要基于自己的能力与未来所从事的方向。“人生的可能性很多,但适合自己的选择并不多”。因此,做好定位非常重要。
秋叶老师的这本书所讲到的高效学习方法远远不止我所提到的这些点。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如果你也深陷学习的困境与迷茫,不妨暂停你的努力,精读这本书,调整方向,再出发,努力做一个知识泛滥时代的清醒者,以更加高效的方法来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挖掘自己的宝藏,成就美好的人生!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