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之所以难,并不是这件事本身很难,而是我们在用脑,当我们用心感知时,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当然在我们感知时,脑海里会冒出一些杂念,此时非常重要的是,千万别被这些杂念带走。
好比我以前写东西,总喜欢找很多资料来参考,很多人应该也有这个体会,不是不可以参考,而是顺序得对。
其实世间很多问题都是顺序的问题,如果你没去感知就去参考,别人的思维就会限制你。
因为你去学别人的时候,你是跟着对方的思维走,这时你想全部吸收就必须让自己空白,如果此时还保持主观,最多吸收一些法相,无法对接神韵。
当你完全空白的时候,他的体系就会支起你,当然也会把你的体系掩盖,这样借鉴的结果就是四不像。
别人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他过往体验的流淌,除非有类似经历和用心感知,否则在这个点上根本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也就无法产生共鸣,他的任何东西对你而言只是知识。
当你看完后,除了觉得挺好,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虽与记忆好坏有关,本质还是你没有跟他内容形成碰撞。
你只是单纯想把他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此时你就跟个U盘差不多,只具备存储功能,不具备体验功能,与行尸走肉无异。
说好听点叫书呆子,很多人寒窗苦读十几年,生活却过得很不理想,根本是学习的顺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错误。
学任何东西第一步永远都是体验,只要没有体验,一切都是大脑里的概念,本质都是虚幻。
当你真正想深刻领悟,甚至参透一些东西的时候,记住千万别先去看资料,立刻用身心灵去体验,体验完代表你有了共同的经历,此时你再去看别人的资料,每个内容都会形成碰撞。
如果没有共鸣,要么代表对方是用脑写的,根本没有看得必要,要么说明对方体验的比你深刻,你暂时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此时没必要再去学,要立刻进入更深的体验。
这时你瞬间明白,为什么尘世中很多人一直努力学习却结果不好?
学的全是有形的概念,直接装在大脑里,大脑显意识就如一个闪存,只要不是很深刻的体验,很快就会遗忘。
比如你能记住两天前发生的事,但很难记住两年前发生的事,除非这件事绝对刻骨铭心。
凡是印象深刻的,跟你的记忆力有关,但绝不是根本,根本是你对这件事体验足够深刻,只要触动足够大,别说过去2年,即便过了20年,你回想起来也是历历在目。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很多人学习一开始就错了,第一步不是学有形的知识,当你准备要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沉静下来,让自己大脑运转减慢,甚至大脑不作用。
有人说这很难,任何本事都需要练习,对于一个从来没练习过的人,当然很困难,尤其是一直用脑学习的人。
当看完我写的东西,你也不要过分自责和担忧,看的过程如果有感觉,代表我写出了你的心声,此时就建立了连接。
如果你看完没有感觉,甚至觉得纯属扯淡,此时代表机缘不到,不要过分强求,按照你原来的轨迹继续运行,当有一天你感受到了,再看我写的内容就会恍然大悟。
看过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你就明白,至尊宝在没经过一系列情感和生活经历之前,完全听不懂唐僧说得话,但唐僧坚信有一天听懂了会和自己一样,果然当至尊宝变成孙悟空时,唐僧的预言成真了。
当你还没觉醒的时候,代表你的机缘未到,还没有遇到让你觉醒的人和事,就好比有很多人说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心动、再也不相信男人,这都是大脑的想法,一旦你遇到后,仍然会不由自主……
除非你经历完一切,包括性情名利子,并把这一切都参透,此时就不会说以后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这些都是活在想象中,没有活在真实的体验中。
只要用心感受你就会发现,过去都是负担,未来都是虚幻,唯有进入当下,完全进入感觉,一切都是机缘,缘来则聚,缘聚则散。
大脑没有任何设限,从来都是无为状态,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不过分强求,时刻都活在美好的感觉里。
无论经历是什么,完全接纳,没有一丝对抗或排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需静静感受一切。
当你有了深刻的体验,再把自己的领悟流淌出来,生成属于自己的见地,这时再去看别人的资料,很多点就会形成碰撞,这个过程不仅会加深你的记忆,还会拓宽你的体验边界。
有些内容自己没写出来,但对方写出来自己有感受,顺着这个感受深入就会拓宽或延展。
很多人今天学了很多,但无法使用,根本就是没有体验,并且大脑装了很多固有的概念,保持固执的态度,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甚至一直认为自己比别人高,这些都是大脑作用的结果。
但凡不明白的,不要去苦思冥想,要么让自己安静下来,此时你就接收灵感,要么让自己立刻行动,在体验中你会迸发无限灵感。
当你如此用心感应时,你会发现或许只是一个灵感的冒出,就让困扰自己很久的难题,在刹那间被化解。
此时你就体会到,想一辈子也想不明白,做一秒钟就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