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寻梦环游记》,恰巧买到了国语版,旁边的小朋友有声有色的剧透着剧情和台词,深感导演功力之深厚,感触二三,写于观后。
人类都是意义动物,与活着还是死亡无关。
在一门政治传播学的课程中,曾听熊培云老师讲起过意义的主题。世间物种千万种,唯独人类在地球上进化成了主体,与其说是我们拥有了语言,文字,各式各样的学科和政治制度,不如说我们被赋予了意义,所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倘若没有被赋予意义,即使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也不会去感知和认识它。
《COCO》中有很多价值观层次的流露,温暖的亡灵生死观,梦想与亲情的和解,墨西哥艺术的输出,但是在笔者眼里,遗忘与存在,才是真正击中不同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所在。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电影表面上描述了亡灵与活着的两个世界,实际上想表达的却是“遗忘与存在”,死亡不是永别,被遗忘才是,你会不会消失与离开,与你肉体上的活着与死亡无关,实际产生影响的,是你是否在他人的精神世界留下足迹。“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其实活着与死亡,能被人记住的并不是本体的状态,而是他人对本体的认知,也就是我们心中那个“社会我”。
理解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天堂或地狱,花瓣桥或是鬼门关,亡灵节或是清明节,生死轮回或是阴阳两隔,寻梦环游记或是倩女幽魂,无论映射方式有何不同,符号表达有所差异,他人感知你的集合,才是你的社会存在,如果集合变为空集,你也就丧失了在这个世界上被赋予意义的权利。
人类更容易记得与己相关的反差信息。
内容层面的故事,笔者没有梳理,除了对价值观输出的表达之外,笔者还想谈的是表现手法,以及为什么片子在国内似乎反响更为强烈的原因猜想。
为什么说人类更容易记得与己相关的反差信息呢,睡眠就像是一个大漏斗,如果我们睡觉之前筛去一天的无效记忆,你会发现被你记住的大部分,都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再刷的电影是国语版,国语版就是反差,再刷就是与己相关。在故事的原型地墨西哥,是真实存在亡灵节的,人们将死亡看作是新的相逢,拥抱死亡,欢庆两个世界的团聚,似乎是喜。而在东方世界的世界观中,死亡便意味着离别,意味着不复存在,意味着痛苦,也便是哀。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这便是与己相关,而其中面对生死喜怒哀乐的错位,便是那部分调动我们高记忆感的反差因素。
同样的手法在片中还有很多,音乐追梦传统剧情开端,与音乐唤起记忆,抵消二次死亡的反差结局,米格心目中逐梦的偶像德布拉斯,变化成为了欺世盗名的杀人犯,米格对梦想追逐的冲突,变化为对家庭与梦想的和解.......戳中我们的记忆就像一张坐标系,一边是我们的相关度,一边是变化的差异程度,他们汇成焦点,击中我们的脑海中的不同位置,以取得一席之地。
最后聊一聊影片中的两大泪点,一是听完吉他歌曲亡灵的消失,“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住你时,你将彻底消失。”这个片段就像是残忍的现实一般让人感受到无助与记住的真正意义;二是《Rember me》响起时,COCO脑海中的记忆被唤起,从而拿出剩下照片的一刻,它与像是植物人被唤醒的老奶奶醒来还不一样的时,COCO手中的照片,成为了一家人团聚的最终寄托,它从一开始的缺角照片伏笔到最后被唤醒,打动了一家老小,也打破了阴阳不能团聚的沉默。
广告三张图部分,第61期。
1.有趣的T恤,有趣的造型。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自带内容的产品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可口可乐的昵称瓶,江小白的文案瓶,东东枪的情绪文化衫,场景化的有情绪零食,还有味全C的心情果汁....你会发现,大量的产品开始有了主观意识,他们就像是文字和情绪本身,附着在了产品上,从而也构成了产品的一部分,为用户提供了使用价值之外的情感价值。T恤的启发,大致应当如此吧,设计做的好,也许互动要比文字强,毕竟我们对图像的感知更为直观。
2.假装我是一块下水道
这则广告很有趣,以前我只知道错位的方法,但是看了这个才发现,还有一种表达叫做刻意伪装。我们装成一则下水道井盖,但是又故意漏出破绽,就会被路人所识破,就像是我们总会觉得我们很聪明,因为我们刚好知道了真相一样,其实对于聪明的广告者而言,你看破的惊喜,就是他们吸引你关注的一个触发点而已。
3.如何表达咖啡伴侣
其实这则广告,主要想启发的点在于,如何通过一则广告反思出伴侣的表达呢,如果你的产品是其他产品的伴随品,想让用户买其他东西时产生联想也买你的产品,你应该如何表达呢?这则广告的表达方式是将产品变身包包,咖啡杯变成人,包包也就成为了伴随性的必带品,将你要营销的目标物与标的合二为一,就是你表达两者关系的重要方式。整体与局部,上下游的相邻,前后的逻辑,都是你可以采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