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月三号开始,到昨天为止,我已经连续四天没有更文,本来想在昨天晚上,趁睡觉前有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的写一篇文,可是,当自己把文章的标题,提纲,素材都列好后,却发现自己根本写不下去。
开头写了第一段,也没写完。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自己开始练习写作,连续在简书写了5篇文之后,感觉到自己写的文是在原地踏步,二是,有了这种困惑后,我在闲下来的时间,看了一些大号的热文,对比研究了这些热文的写作规范与文章结构,发现自己写的文没有深度,比如,在通过故事论述标题的中心思想时,事例太少,缺乏支撑,评语也不够深刻,写作规范的很多细节上也需要向热文学习。
本以为只有自己在练习写作上有这种困惑,后来,我把自己的困惑发到写作交流群里问大家,说,有没有这种困惑,写了几篇文后,感觉自己原地踏步。
胡员外说,有,而且,我才写了几篇,就觉得没有想法了。
夏天的肉肉说,越写阅读量越少呀
徐元正说,我第一篇写完就没有想法了。
H说,再推一遍公众号吧,有一种越写阅读量越少就很迷茫。
心想,看来不只是我自己在练习写作方面有困惑,大家都有啊。
之后,我在群里回复,说,郭德纲也是从一个观众开始说相声的,写的好话最好还是投稿,借助别人平台曝光自己,变现了写起来也有动力。
这段话虽然是在跟群友分享一个如何坚持写作的观点,其实更多的也是在激励自己。
对啊,郭大爷也是从一个观众开始说相声的,可见,能在一条路上坚持下去的人最终将会有多牛掰!
01
1996年,德云社创立,当时只有李菁、张文顺和郭德纲三人,后来渐渐多了师兄弟徒弟,到98年的冬天已经有几十人了,但观众始终上不来。郭德纲:“我98年那年冬天,北京冷的外面连条狗都没有,孩子站在大街上呢敲着快板,那天就来了一个人。”
可见郭大爷当时的日子过的是有多难!
郭德纲曾经为了说相声,三进京城。
第一次,1988年,15岁的郭德纲第一次进京,报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下边的一个说唱团,在团里待了一年,被退回天津。
第二次,回到天津跑江湖谋生的郭德纲不甘心离开相声艺术,他又来到北京,但因为找不到接纳他的相声表演团体,他只待了三四天就回津了。
第三次,1995年,郭德纲再一次进京,这一次他从最底层干起,给各种剧团唱戏、打杂、做零工,一有机会就坚持创作相声段子。
作为草根艺人,最难的时候,老郭可以为了得到一次表演机会,在戏园子门口等上2天2夜。
为了参加一次相声演出,老郭骑自行车40公里,结果回来时候车坏路上,老郭借着月光硬生生的走会出租屋。
那段时间,郭德纲有过一段低潮期。“最惨的时候,节目组为了考验郭德纲能不能当主持人,把他关在商场的玻璃展示柜里关了48小时,商场就在合肥最繁华的大道上,他要在里面吃饭睡觉,被走过的人观看。刚开始还好,后来崩溃了,但很多人给他写鼓励的话贴在玻璃窗上,半夜还有乞丐要陪他聊天。”
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心酸无人问,后来,老郭在相声上的苦苦坚持,终于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如今提起德云社,说是一票难求也不为过。
02
昨天中午,我刚吃过饭,写作群里有人加我微信好友,我看了下,巫小皇。
验证通过后,她问我你练习写作多长时间了,我说,一周左右。
我说,你呢
她说,断断续续写作半年了。
我说,在哪个平台?
她说,简书,公众号都有写。
于是,我找到她的简书主页,看了她很多文章,她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看了很多篇后,说,文笔不错,有写作的基因,字里行间情感饱满。
至于要说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乱点评就显得自己有点班门弄斧了。
因为我问她有投稿变现吗,她说,投了些简单的,变现了。
半年的坚持已然不易,自己才开始了一周,已经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趋势了,又有什么合理的观点指正像她这样写的已经不错的文章呢。
看到别人的坚持已经有所收获,自己应该加油才是!
03
我有个朋友,杨
我认识他时候,杨那年25岁。他下学很早,做过很多工作,跑过很多地方。
由于他家里有个表哥做的室内装饰生意,做的还不错,他在25岁那年去培训班报了学设计的课,学完之后,在室内设计公司上班将近两年。
后来我有一次见他发朋友圈,是装修工地的照片。
我便发消息问他,自己单干了吗?
他说,是的。
有次我跟他一块去他们的工地,见他自己拉水泥上楼,说是为了多省点工钱。
两年后我又见他,那时候他开着一辆suv,家里买的房子也已经装修好,瞬间觉得他在我心中,成了一个绝地反击,逆风翻盘的励志人物。
04
之前,我在手机上读过一篇文章《矿井下升起的青春梦想》,讲的是一个叫张文龙的同学,专科毕业后,在山西吕梁老家找到了一份在煤矿上班的工作,每天上班异常艰辛。
早上6点多下井,下午两三点出井,每天在黑暗中行走八九个小时,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遇到煤矿爆破,还要防止被滚落的煤块砸中。
他甚至不敢告诉父母自己的职业。
可是,即便工作环境艰苦,张文龙内心却有一个梦想——考研,做学术。
2012年,张文龙开始准备考研。从那时起,他的床头总是摆着几本专业书,一有时间他就拿起来如饥似渴地钻研。晚上十一二点,工友酣睡时,灯下是他一个人的世界。
基础差,不懂方法,缺人指点……张文龙的考研之路异常艰辛,一本750页的《西方哲学史新编》,他足足看了两个月,“不懂的地方也找不到人请教,只能翻来覆去、逐字逐句地琢磨”。
打工期间,张文龙非常节俭,一天3顿饭只花7元。他要把工钱攒下来,留着以后读研用。
一次在网上查资料时,张文龙看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高新民的介绍——一个成就斐然的哲学教授走出书斋,在实践中检验幸福,从慈善中获得快乐。“这不正是我要找的老师吗?”他想。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文龙给高新民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的矿工生活和青春梦想,也谈到尼采、黑格尔。
令他意外的是,他接到了高新民打来的电话,他穿着一条秋裤就跑出了宿舍。
“文龙,希望你继续坚持,华师有能力培养你,不要放弃,抽时间来武汉,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听说高新民的鼓励,在北方初春的深夜里,虽然张文龙冻得瑟瑟发抖,一股暖流却在内心深处涌出。
后来的两年里,高新民经常通过手机短信指导他学习。2014年11月,经过3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张文龙终于见到了高新民。高新民为张文龙答疑解惑,邀请他旁听自己的研究生课程,为他安排食宿,并且赠送了厚厚的一摞专业书。
靠着在矿井下锻炼出来的韧劲儿,张文龙终于磕磕绊绊地走进了考场。然而,他连续3年都名落孙山。
同龄人已经成家立业,张文龙却还做着“不切实际的梦”,这让周围人不能理解。亲戚嘲笑他:“放弃吧,你也能考上研究生?”一向开明的父母也会委婉地劝说:“咱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孩子去。”
即使如此,张文龙也没有放弃。
引路人的激励给了他无限力量。张文龙有一次在看书时睡着了,突然接到高新民打来的电话,他顿时困意全消,一口气学到凌晨3点。
在高新民的鼓励下,2016年,张文龙终于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看着手上的录取通知书,他手舞足蹈,眼泪不停地往下流。
有很多坚持的故事,也有很多人因坚持而实现心中的目标。
因为,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