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真相有时候会让人备受煎熬,使人感觉到痛苦,而逃避痛苦是人类的本能反应,所以,有些人选择用虚假掩盖事实,用谎言逃避质疑。
孩子做了错事,为了逃避父母的责罚,会选择说谎。员工为了逃避承担过程,会选择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自己为了逃避他人的质疑会选择各种借口来掩盖问题的真相。
用迷药敷散在伤口之上,的确见效很快,但却治标不治本,问题依然存在,并不断恶化成阻碍我们心灵成长的顽疾之一。
有些人看到别人通过坚持与努力走上人生的巅峰,自己依然原地踏步,碌碌无为,强大的反差不仅没警醒自己,还对别人的成功嗤之以鼻:“他之所以创业成功,是因为家底殷实、有贵人相助、或者智力超群,又或者是遇到了绝好的机会”。
为什么同样是健身爱好者,他进步怎么这么快,肌肉维度增加的这么明显,而我却止步于瓶颈期?有人问我:“你健身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尖锐的问题直戳我痛处,为了逃避自责,我往往以工作忙、作息没规律、没钱买高蛋白营养品作为理由来搪塞问题。而事实是自己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汗水在健身上面。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给出了自律的第三原则:要忠于事实。
只有我们对事实认知的越清楚,发现问题的真实度越高,才能不断获得心灵成长,而这个过程存在着不适感,所以有很多人不愿付出这种努力。
接受别人的质疑,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根本问题,需要勇气。拥有自我再造的勇气就是蜕变成长的开始。
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之为“移情”。
移情的现实案例有很多。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爱屋及乌”之说 ,就是移情效应的典型表现。心理学中把这种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事物上来的现象称为“移情效应”。
例如,一些生产厂家会找当红的明星为其产品代言,而消费者把对明星的崇拜移情在其代言的产品之上,认为明星代言的商品都是优质的,值得购买的。
还有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我一个女同学,专情于年长的男士,谈了几任男友,最大的比他大了12岁,最小的也比她大了8岁。父母和她因择偶标准观念不同而发生矛盾,甚至大动干戈,要断绝家庭关系。
一个好朋友问她为啥喜欢年纪大的男人呢?她说因为自己内心成熟,不喜欢不成熟的男人,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男人相处,就像带弟弟玩似的,觉得对方很幼稚。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她的的家庭背景和成长过程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事实是,他的父亲比母亲小5岁,父亲比较贪玩,又缺乏责任心,教育孩子、经济开支都是母亲付出的最多,于是在他眼里,她的爸爸并不是个称职的父亲,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于是她便把“小男人”不靠谱的观念移情到了自己感情观中,左右着她的择偶标准。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在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需要通过自律,才能克服现实的痛苦,忠于事实,才能及时修改自己的认知,实现心灵的成长。
忍受暂时的不适感,追求事实的真相,获得心灵的成长,我们必须不断迎接挑战。
一、自我反省
清末名臣曾国藩坚持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得失。他从29岁时起,至最后一篇日记,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反省自己。曾国藩通过十年如一日的每日反思,在他的日记当中,他敢于正视自我,敢于深度剖析自我的劣根性,使其一生都在不断的超越自我。
我们必须将思考与行动力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每日自我反省,不断纠正错误认知,并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我们终会发现,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与成长带来的快乐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二、接受质疑
卓越领导往往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而一些专制强势的领导者往往对下属的反对意见暴跳如雷:“你感怀疑我,你感质疑我的决策,你要么执行,要么辞职,你自己选!”
往往具有权威性标签人群难以接收来自于他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权威,自己就是专业,反击挑战,固步自封而难以继续突破自己。
人无完人,再伟大的人也有不足之处,能够接收别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让实现自我成长。
三、保持诚实。
自己定下的计划任务,没有完成,是什么原因?是因为自己制定的任务不结合实际?是因为家庭和工作的原因而耽误的?事实是自己没有做到延时满足感,而先去享受看电视的欢愉。对自己诚实,才是自尊自爱的表现。
有句很经典的句子: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 我选择沉默。
人际交往中,保持诚实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桀骜不驯的感觉,又担心祸从口出,伤害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首先定义了谎言的两种类型: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
黑色谎言:彻头彻尾的撒谎,叙述的事实玉现实完全不符。
白色谎言:本身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既要保持诚实,又要所有保留,如何才能找到平衡点呢?
1、以真心帮助对方为出发点,避免不符合事实的黑色谎言。
2、以善意为根本,处于不破坏道德和感情的因素,可适当使用白色谎言。
3、不因自私自立的欲望,而使用白色谎言。
4、真实的评估对方的需求;评估的重点是,对方能否因自己提供的事实而获得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