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前,我们就已经进入了快餐时代,虽然我一直挺讨厌这个词,但是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其正确性。
在我高三的时候,早自习后有半个小时的吃早饭时间。每次去校外吃饭回到教室就快迟到了,想去食堂又嫌太挤。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早餐时间都不出去了,他们再上自习之前就把早饭买好了。性急一点的趁着老师还没来的时间赶紧把早饭解决,胆子小点或就等到下课再吃。
后来在同学的带领下,我也加入到了个行列。匆匆忙忙地吃完,还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多做几道题。有时候早饭都凉了,也懒得去热,因为微波炉在食堂。
后来大家都有个共识,早饭不去食堂,午饭晚饭能去食堂就一定去,因为便宜。
下课铃一响,午饭时间到,千军万马冲向食堂,风卷残云,又急匆匆赶回教室。
其实也没办法,因为慢一点,就没有吃的了。
不仅如此,我们还惊奇地发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在你为10分钟吃完饭立flag的时候,早就有人5分钟就干掉一碗面,像一座钟立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好像少花5分钟吃饭,就可以考上985一样。
于是,我们开始了,一边抱怨吃饭时间太少,一边争分夺秒填饱胃的每一寸的生活。
各种炒粉米线肉包子的味道,在教室里挥之不去。当我们把头埋在厚厚课本后面时,我想,等我上了大学,一定经常花2个小时炖汤,再用1个小时喝汤。
玉米排骨汤甜甜的,支撑着我忍过了每天10分钟的吃饭时间。
上了大学,无所事事的时间越来越多。
可即便有的是时间,我也失去了细嚼慢咽,缓缓吃完一顿饭的能力。
我的日常生活,是急匆匆地冲下楼,拎着刚刚取到的外卖跑回宿舍,掀开包装盒,狼吞虎咽地趁热大口吃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每天一到饭点,微信群就开始活跃:所有人都不说话,只一个接一个的发着各家外卖的红包。
楼梯转角的平台上,垃圾桶层层累累的外卖盒子都满的掉了出来。
花两个小时可以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可同样是两个小时,用来吃饭却总是让人怀疑,是不是餐厅上菜上的太慢。
我们都说自己是个吃货,手机里收藏的美食店铺越来越多,可出门吃饭的时候,店铺的WiFi密码比菜谱更重要。当过了15分钟没有上菜,我们就开始焦躁地一遍遍催促,好像多等了一分钟,就损失了500亿。
人们总觉得,要显得急匆匆忙碌碌才比较好。可是啊,你明明什么事也没有。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姥姥告诉我:“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一定要吃好的,慢慢吃。”
就算我快要迟到了,她也坚持让我吃完她亲手煮的荷包蛋,再塞给我几个大肉包子。
然而上大学之后,我发现自己被养刁了18年的胃一瞬间就可以海纳百川,来者不拒。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和规律的上下课时间,我越来越不把吃饭当一回事。多睡觉让我心情好,多看一本书就可以丰富自己的大脑,多在教室待着就可以证明我来听过课,哪怕只是在玩手机。而好好吃饭,只能让我长肉。
每天去上课的路上,买个汉堡或者煎饼,拿在手上边走边吃,在到教室之前就可以吃完,用时总计5分钟。
只要吃饱就好了,也不在乎吃的是什么。
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对它自动排个序。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吃饭,成了“最不重要”的一件事。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妈骂我的一句话:“你就是从来没饿过。” 或许我真的不知道,好好吃饭本来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等我拿到更高的GPA,等我拿到更牛的offer,等我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就去好好吃一顿。我们总觉得,在自己忙完之前,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吃饭上。
其实,吃本身就是一件神圣而愉悦的事情,一道美食制作不易,如果只为了填饱你的胃,那实在是太辜负了。好吃的,只愿意被会吃的人吃。
下一次被生活压榨得焦虑和窘迫,忘记了好好吃饭的时候,我会努力想起那个坐在家里的小饭桌前慢慢吃早餐的清晨。
精神抖擞的姥爷放下筷子,对我吼了一句:
好好吃饭,玩什么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