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
1、行为经济学的头绪太乱,有一个可用的线索,虽不能涵盖所有内容,但至少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角度,即巴菲特的名言: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极其强大的自我和另类的性格。人极容易在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之间徘徊。
2、人为什么会过度自信呢?
a,心理学研究可得知,悲观的人看世界往往更加准确,但人生需要乐观,尽管此乐观不可避免的带有自我欺骗的性质。
b,博弈论里有一种解题思路,叫“后向演绎法”,先求出最后一次博弈的解,然后再由后到前依次倒推,直到推出第一次博弈的均衡解,那么人生最后一次博弈的结局就是gameover,再从后往前推,直到现在,肯定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无意义的。但如此理性、清醒,我们就没法活了,所以人一定要乐观。
c,认知模式中有一种确信,叫“后见之明”,会导致我们过度自信,会高估自己在事前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我早说过…我就知道…因为我们自动屏蔽了以前作出的错误预测和判断。
d,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犯错,是害怕认知失调,即我们的观念和现实世界出现矛盾,会觉得非常痛苦,所以会有选择地强化以前的部分认知。
3、人为什么会过度悲观?
我们有一种本能的倾向,会害怕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例如跟得到一百元钱带给我们的愉悦相比,失去一百元钱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更大,又比如医生说,做一个手术90%的成功概率和10%的失败概率,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内在的心理机制会起作用。
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自己认为有所有权的那些东西的价值,如成语敝帚自珍,或许认为因为有感情因素了,其实只要某物品曾经到过我们自己的手中,即使并不是我们的,失去了也是不愿意的。
4、为什么凯恩斯说的是对的?
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是“动物精神”,而MBA课说投资时把未来的收益,折算成现值,然后跟成本做比较。现实中,未来的收益和成本是很难预测的,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此就影响了经济系统在繁荣和萧条之间的循环。
总之,从行为经济学到群体的行为,到社会方方面面,群体行为很容易出现“羊群效应”,可能出现“踩踏事件”,怎么办?一是不要逆着群体行动的方向,二是不要总呆在群体之中,三是要站在人群之外,但保持和人群的联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