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之后,人类开始把代号贵了为主语,这些代号包括了人名、地名、天象、时间、猎物、食物……等等。这些修辞语,“老子”统称为“名”。
有了名之后,人们还需要表达意志,也即行动和意图。这样的修辞语“老子”成为“志”。所以,人类开始的语言修辞逻辑是“名+志”。
如:"道冲"——《老子》,“道”是名,“冲”是志。
“And the serpent said unto the woman, Ye shall not surely die”——《圣经》
后来人类也发展出“志+名”的语言修辞逻辑形式。但是这些语言表达还是极其有限的,关键的是无法把人们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在语句里。
人类在战争中,首领训练出了强烈地表达“志”的方法。于是,人们在语言中加入了情绪、感受修辞语,以此来修饰“志”。这些修辞语在现代语法中称作“副词”。
由于副词的个性化创作,语言越来越体现个性化色彩。语言也被分离出各种不同的发音,形成现代各种语种和方言。
但是首领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声”权威被分化削弱,所以他们需要统一语言,统一修辞格式。于是,人类到了一定的时代就会统一造字,同时统一语法修辞,比如仓颉造字。
这种统一造字大幅度减少了信息沟通成本,人们开始对语言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修辞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于是就有了最早的哲学,语言修辞哲学。
比如:“Oh Hector! Don't just stand there, don't dear child,waiting that man's attack - alone, cut off from friends!”——《荷马史诗》
再之后,人类发现了自然逻辑中存在“对应关系”,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新的修辞方式。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人类也发现了自然逻辑中的“因果关系”,于是有因果修辞方式。如:“任意线段能无限延长成一条直线”——“欧几里德几何”。
所以,修辞逻辑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表达,以及思考。人类的能力也随之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