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会遇见很多人。有的人擦肩而过,像橡皮擦擦过记忆一般一片空白;有的人蜻蜓点水,回首时也许似有若无还有一丝幽香;有的人深入内心骨血,永生难忘,这样的人只需惊鸿一瞥,就如绽开的花,即便他们有的已经凋谢离开,你也不会忘记他们绚烂的样子。
提到四个时间段:1920-1972年(53年),1936-1949年(14年),1992-2006年(15年),1995-2014年(20年),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有想过有四个人用了这四个时间段只做了四件事么?是的,他们是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J.R.R.托尔金、盐野七生,还有我天朝的丁俊晖。
第一次听到汤因比的大名还是当学生的时候,一个教外国文学的老师推荐看他的《历史研究》。记得当时的书店是有卖这本书的,看了价格超级贵,贫穷学生买不起。后来去图书馆搜索过这本书,不知当时是没借到还是借了没看,总之对这本书的内容是没有任何印象了。但是汤因比和这本书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里。真正买到这本书已到2010年,参加工作也有几年了。价格依然昂贵,买了之后却完全没有后悔。大体翻阅了一遍,深深折服于他历史知识的深厚,对多种文明的比较分析见解深刻。他让我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通才。这本书完全值得收藏一辈子。隔一段时间,我也会把它从书柜中拿出来细读几页。汤因比从三十岁左右就开始筹划写这本书,一直到快去世前两三年,这五十三年时间,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这部书的全部。
J.R.R.托尔金,知道他的人应该就很多了,大名鼎鼎的《魔戒》三部曲的作者。他的生平,喜欢他作品的人都耳熟能详。他用了十四年时间,写出了他一生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想象力丰富而精细的一位作家。虽然是归类于奇幻架空类的文学,但是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没有超凡的想象力,没有扎实的文学基本功,是不可能创造出如此出色的作品的。虽然与《百年孤独》之类的严肃文学无法类比,但对我个人而言,依然非常喜欢。
而盐野七生是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位日本女作家,一生纠缠于罗马情结,有的人喜欢罗马,就看各种关于罗马的书籍、摄影、视频,至多再去那旅游几次,她的喜欢是直接定居在罗马,从泥土、建筑、货币、道路、水和当地人的气息中全方位深入感受罗马的一切。她二十六岁就去了罗马,浸淫罗马文化几十年,五十五岁开始以一年一册的速度写作《罗马人的故事》,到2006年为止,一共写了十五册。书出版后,其影响力以几何级的方式深入政界、商界以及普通平民百姓之间。
最后,还有一位并不是作家。是一位打斯诺克的年轻小伙子。很难想象,丁俊晖才三十岁。八岁开始接触台球,到十八岁获得第一个国际性冠军,用了十年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我关注斯诺克比赛也是在2005年他十八岁那年夺得第一个冠军开始的。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十年时间,他总共获得了十个国际性冠军。这两年成绩也非常不俗,他的排名赛冠军奖杯已经跃升到13座。从一个斯诺克运动边缘国出发,一直走到影响上亿观众开始观看此项比赛的道路上,再回头看,他真的只有三十岁吗?曾经在看他的比赛时,写过这样的感受:每次看小丁比赛,总有一种感慨,并非他年少成名,励志云云,只觉得,一个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专心做一件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游离于体制外,悲欢离合只为一杆一球,他,也许是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一股难得的清流。
正如对丁俊晖的感慨,我对其他三人也是一样的解读角度。世人都看以上四人为成功人士更多,而我更喜欢看的是他们常年在做一件事的困扰、欢喜、折磨、放弃、又坚持的过程。他们一开始做这件事,并没有空去想多年以后,他们会是如何成功的人吧。他们还有一个统一的特质,那就是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一种任何时候看到眼前之物都如人生初见般的热爱。否则,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坚持做完。
弗罗斯特的一首诗《未选择的路》里有一行诗句可谓流传甚广:“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Two roads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the difference)我想,他们都是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爱之恒一,高山仰止,从此,空谷幽兰,傲放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