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可能是最懂你的小姨妈
你家孩子补课了吗
1.
不生个孩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穷。
“年轻时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要花这么多钱,自从补课后才明白。”儿子读高一的胡妈妈一脸生无可恋,“一对三补数学或英语两个半小时至少1000元,大课200多元,每个月都要上万的补课费。”
有了孩子之后,“抠”成了一种美德。
一开始在陪孩子补课间隙还能去喝杯星爸爸,后来变成连杯奶茶也舍不得喝。“我和孩子爸爸都精简了自己的开销,全力以赴供孩子。”
沈阳的张妈妈一口气给5年级的女儿,报了奥数、英语、声乐、美术……还有一票难求,只能托关系的国学班,差不多都是读几遍《论语》就说自己博大精深的存在。——你这是要活活累死孩子吗?
学校说好的减负呢?
这几天,浙江省还搞了一个看起来很严厉的"减负令",除了早上8点之前不许上课、一二年级8:30之前不许上课,保证孩子能睡10个小时之外,部分地区还试行"中学生做功课至晚上10点可以选择不做","小学生晚上9点可以不做"……
然并卵,只是减少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而已,学校减的负,统统甩给了家长。只要还是老味道的升学套路,谈什么素质教育,真是太监谈生殖,无稽(鸡)之谈。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干着应试教育的老本行。
感谢“减负令”,让家长拼命报培训班,养活了鱼龙混杂的培训机构。“一周八九节辅导课,每周休息半天","家庭一半收入给孩子补课"。——要不直接把培训班开到学校吧?
为了表面上的“学校上课时间越来越短了”,何苦呢?听不到家长吐槽?"现在的老师太好当了"、"现在的学校太会甩锅了"。
问题又来了,家长是精分吗:一边盼着减负,一边又害怕减负?
把家长逼成戏精本精的,还有别人家的孩子。
2.
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补习班,我们不报,就落后了。——生孩子不用来和别人家孩子比一比,哪还有什么意义?
总以为跟人家一样,报满了培训班,就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可现实往往是,人家的起跑线已经是你一辈子无法企及的高峰。社会资源从来不会是公平的,无数次瓜分之后,也不一定让你尝到一点好处。
供养一个大学生,中国居民在城镇需4.2年纯收入,在农村需要13.6年纯收入,西部地区则需要35年纯收入。
就说2016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是55%,北京、天津、海南录取率超过70%,广西贵州等地只有44%;重点大学偏向本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清华在北京的名额远远超过内地四五个省名额总和,同样分数在北京可以上北大清华,在内地呢,回家种地去吧,连本二线都达不到。
你不能不说“投胎确实是个技术活”。
只要高考还在,它就依然是改变绝大多数孩子命运的唯一通道,应试教育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改变,减负,当然不存在的;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实力,避开高考,把孩子送到国外野鸡大学镀个金,回来依然占据有利资源。
这样一看,跟别人家孩子比,一点意思都没有了,他的故事,你根本没办法复制粘贴;你口口声声不能输给别人,还不是怕孩子和你一样平庸,不过,你自己都那个怂样,为什么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是说好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个儿子会打洞”吗,逼孩子吊炸天之前,先自己牛逼起来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让他去做想做的事;总比一年几十万砸到补习班强。——前者或许一不小心挖掘了天赋,一步登天;后者,只能让孩子 吐槽:学校傻X、补习班傻X、现在连我妈都傻X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