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家庭关系没处理好,耽误了好多正事,只落得年纪徒增,空耗了许多精气神,时常生出司马牛之叹。尤其是秋寒乍到之时,更容易像那缺营养的纤细秧苗,稍有不顺便摇晃到折腰,唉声叹气,像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了。
这种情状哪能全怪谁去?自然也不能全怪我。一个人的际遇总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人是摆脱不了跟环境的关系的。我们常常赞美山巅独木,殊不知,那可能也只是一颗种子的幸运,毕竟,那种地方也不可能长出一片树林来。而往往,我们只是林中之木。占有着土壤肥沃的优势,也要面对争光夺肥的争竞。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劣存在辩证中。倒是我,既没有忍风耐雪地站在高山之巅,也没在树林中木秀于林,我本平凡平常平庸,却不能坦然接受现实,内心不时腾着小细浪,涌一阵,潮起潮落地折腾。
尤其是力不从心之时,就如同本想着挂风帆出海,立下乘风破浪及沧海之志的水手,刚出港口,却发现风帆已经老化的厉害,破了许多嘲讽的烂洞。我悲伤地认识到自己此时最需要的是休息,是停下来。在战斗最需要冲锋的时候停下来意味着什么?我为此流下了眼泪。
为什么有的人能在同样的境况下胜出,有一个因素,就是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默许了牺牲自己的健康,什么咬牙坚持忍辱负重,其实就是这个。我的健康是不属于我的,孩子还小,老人却在变老,我的包袱还在后头。歇歇,休养休养。这是我跟一个老领导爬山时学的,我们一个队伍有老有小,每走上一段,他都会招呼大家,停一停,吃吃喝喝,名为补充给养,休养一下。果然,全员下山,不像别人累的哭爹叫娘。
一边休养,一边听刘文正的这首励志曲《秋蝉》,却是予解心焦处生心焦。休养更需要耐着性子了,是硬功夫。停下来,比动起来更需要毅力。
在修养的这段时日,常跟老人们一起养生。我发现,那些主动爱讲说家长里短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家庭关系不好,自己的心情也不好。而那些被提起家常的老人,大多和蔼可亲,一说就是子孝孙贤。还有些老人只字不提,乐呵自己的二胡、新闻联播,市场菜价。反观自己,惊觉就是那些主动讲说自己家常的倒霉老人的后备军。虽然是读过书的人,但是在婚姻这门新课里,我的技能还是捉衿见肘的,时而碰壁吃亏,可谓苦不堪言。女人是热衷于倾诉的,那几年,简直就可与祥林嫂媲美了,事后,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说完就是舒服了,又有精气神去参战婆媳战,夫妻役了。这时候才感觉到不妙。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就像日常饮食,喂养着我们的精神,只有吃的下去,细细地消化吸收才能成长。而我,却吃不下生活的苦滋味,突突突,到处倒苦水。生活中是会遇见一些难解脱的事情,需要外力帮扶,就像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要看医生用药一样。但老这样,毕竟不是常态。我们总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消化能力,才是对策。后来,我倾诉的话就少了许多,换成了多观察,少动口,慎行动。这样,我学到了应对家长里短的方法技巧,为家庭矛盾耗心费力的时候大大减少。
我又有精神冲到生活的战场上了!回想那几年,真是动不动就想哭鼻子,觉得人生灰暗之极,被对手胜利的喧嚣鼓噪包围着,不能自由呼吸,如今,难得解放出来了。
细想,生活难免起落,人生总有冷暖如同春雨冬雪。春雨滋养万物,冬雪貌似残酷,可它冻死了害虫细菌,却冻不死长青耐寒的植物,冻不死那深埋在泥土中的根,反而为它们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等到春荣大地,它还会化作汩汩细流为它们灌溉。
秋风又起,时而生音。女儿对我说,妈妈,秋来了。我淡然向她一笑:秋衣已经备好,你这个小人儿还有什么别的需求吗?今年,我的秋天也减负了,只剩下顺手添件秋衣。筋骨壮了,果真不怕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