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到河南考察,先后去了洛阳和郑州。在参观洛阳龙门石窟时,习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并鼓励未来接班人要多到实地寻溯中华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什么呢?多数人是只闻其声不知其意。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基于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等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产生的积极正向肯定的思想和行为,并对自身文化传统旺盛的生命力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和热情,体现在历史自信、价值认同、创新活力、国际影响力创造上。
文化自信是根基。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在“三个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谱系上拓展更新为“四个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相比,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由此看出,文化自信其本身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基础,是根本,是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支柱,如果不能建立文化自信,那么其他三个自信也将摇摇欲坠,大厦将倾。底气来源于自信,在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今天,文化自信为我们的民族复兴伟业凝聚了强大共识,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也证明了我们国家走自己的路是完全正确的。
论起文化自信,那河南这几年可谓是首屈一指。自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一夜爆火出圈,河南抓住了这个机会,紧握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条线,爆火于“唐宫夜宴”,惊艳于“洛神水赋”,再到当下令人血脉喷张的“龙舞”,河南用着高级的审美和极致的舞台,让更多人看到河南黄土地下隐藏的另一面,是神秘、厚重、浪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以前提到河南,只会联想到粮食大省,人口大省,现在提到河南,那是妥妥的“文化顶流”,洛阳、开封、安阳等古城结合科技赋能,解锁新业态,用“场景互动化”旅游新模式带领大家沉浸式游玩。都说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用他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征服了世界。
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和热爱,一代影响一代,我们的文化自信才得以延续,我们的民族风采才能展现给更多人看。当然文化自信的培养前提一定是熟知,只有十分了解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独特蕴意,每一次了解都仿佛和古人隔空对话,可以多实地探访,感受穿越千年的精神共鸣。其次是传承,文化的弘扬不是光靠眼睛看就可以的,也需要更多人去学习去继承,通过传承让更多人发现传统文化的可能性,打造更多让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后是创新,文化作为历史的载体,从古到今,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旧思想,旧风俗,要弃之抛之,但保留下来的文化精髓虽说是我们自信与底气的根源,但也需要“变变身”,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潮流趋势,打造赋有时代标签的“新”文化流,才能更好的增强大家对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作为时代青年,更要从自身做起,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责任感,展现民族风采,我们不仅要做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承者,更要做文化的引领者和创新者,让文化自信自强成为青年一代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