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20到30年之前住的窑洞,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到了冬暖夏凉。冬天关上门,再把窗户用草垛子堵起来就完美了,但是如果灶房或者土炕烟不利索的话,就很麻烦,因为你会被烟熏的在屋子里待不住。尤其是在夏天的午饭时间,我记得那会父母大清早都去地里割麦子,回来都差不多十一点了,这会做饭,如果烟囱不利索,那真的是呛的人在里面都待不住。用一句俗语说就是烟的像熏tuan(一种动物,不知道学名叫啥,长得跟小狗的样子差不多,皮毛结实的很,一般只要把鼻子抱起来就可以滚着走路,是最聪明的动物,一般想法都逮不住它)
相间种植的黄豆和玉米
小麦和玉米相间种植
冬小麦
五谷之一的mi子
这应该是窑洞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写照
梯田和纵横交错的沟壑
梯田和纵横交错的沟壑
窑洞,应该三三十多年前有人居住
灶房和土炕是连接在一起的,一般饭做完了,炕也就热了。但是如果不勤掏灰,就容易堵住烟囱,土炕也容易着火。如今这里差不多有几十年不住人,没有门,没有啥遮挡,看起来就只留下了曾经住的一个痕迹。远远看去过去还有点渗人,就是站在跟前感觉又一股寒气迎面逼来,远处看是回忆近处还真的不敢待很久。这里由于退耕还林好多地方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也层出不穷,比如兔子还有野鸡等很早之前一年都见不到一次的动物,只要出去你时时刻刻都能听见他们的叫声。人反而成了他们的陪衬,这个自然也和人少有关系,村子里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晚上就更少了。年轻的对生活还有梦想或者有追求的基本上都在外面,也就过年才会回来一次,或者农忙的时候才会回来,比如收麦子,但是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大家基本上已经很少去干农活了。
窑洞是我还没有上小学的记忆,应该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也在窑洞居住,那会真的是挺难的,没有电子表,只有机械表,记得早上上学的时间全靠父母听鸡叫的声音,有时候会错过,有时候起一个大早,真的是挺受罪,夏天倒没事,尤其是冬天,大早上天还黑呢,后来慢慢才有电子表,到点会想起来。一对比真的是蛮苦的,现在的娃娃们闹铃一遍遍的响就是起不来。
窑洞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西北黄土高原爷爷奶奶那辈人所能居住的最好环境,我也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到底住什么,应该也是窑洞吧,我们家我住过的那个窑洞,院子很大,有五六口窑洞,人住的和家畜住的一般分开,应该有半亩多的院子吧,完了还有一个三间大的上房,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很厉害的存在了,因为一个村子里窑洞带房子的基本上很少。也是用的泥土做的墙,有重要的地方用的是青砖,那砖块很牢靠的。之前是用土块,比现在的砖头大很多,但是那玩意很结实的,前几年我们还去找土块来用。
短短三十多年,大家之前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好多梦想都已经变成了现实,比如用电,用水,还有住的地方,好多人都已经在向楼房迈进了,而美丽乡村建设,更是把大家都能集中到了一起,并且是统一的安排。不像之前一样,大家都是选好地方自己就开工了。如今都是整体考虑,统一规划。中间是混泥土的硬化路,两边是走向一致的房屋,看起来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显得整齐而又别致。
虽然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但是还是会想起窑洞的那段岁月,自由,悠闲,没有啥压力,更没有今天面对的各种困难,虽然各种条件都好了,但是大家却感觉生活越来越难了,反正自己就是觉得真的很累,有时候是和别人的落差,有时候看见的是大城市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差距。但是更多的是对自己整个状况的担忧。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调整状态步入正轨生活。
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伴随着衣食住行的,远古人类在自然形成的窑洞中躲避猛兽骚扰和避酷暑和严冬。如今大家虽然已经住进来新农村,甚至是楼房,但是窑洞永远都是很小时候的美好记忆,那时候应该没有电视机,没有灯泡,直到上小学好像才有了这些。如今眨眼间他们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一个记忆,好多年以后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记得。特留此,纪念那些逝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