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北美的秋天随时有可能被一场秋雨终结。日光轻柔,枫叶摇曳,湖水清澈透底,风景与十九世纪的一天别无二致。像这样一个完美的秋日,可遇而不可求。
我清早从波士顿出发,用梭罗最擅长的步行方式,丈量康科德小镇(concord)古老的每寸土地。从城镇到农村,踏着松针铺就的小路,过河入林,我们终于见到瓦尔登湖。在晴日的落叶燃烧中,湖水——大地之眼,映照着时光流淌的喜悦与生死更迭的哀愁。
1845年,梭罗离开人群,正在此地建屋居住,自耕自食,独自面向星空,面对“并非冷漠的大自然”。他曾自问:我为什么生活?比起野蛮人,文明人更加先进和骄傲吗?他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人类尚无答案,他所书写人类的愚昧,如今有过之而无不及。
博物学家梭罗写道:
“我的屋子在一面山坡上……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向湖边。在我的前院里长着草莓,黑刺莓,景天,金丝桃,一枝黄花草,灌木栎树,沙樱,乌饭树和落花生。”
诗人梭罗写道:
“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哲学家梭罗写道:
“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无论如何古老的思想与行为,除非有确证,便不可以轻信。”
远离人群,才会孕育对文明、人性如此的洞察:“人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像果实上的霜粉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存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
梭罗的文字给湖水、松林注入理性与诗的灵魂。那些句子藏在旅人的心里,生根发芽,等着这一天与山水相遇。
久违了,年少时写在扉页上的句子已成烟,以今日情怀追忆之却倍感温暖。深秋之旅,再见“红叶如烈火燃烧”一般的抒情情境,重新翻开《瓦尔登湖》,风景与词句交错共鸣,汇聚成为宏伟的回音,澄澈之光再次涌出,亦感温暖。
旅人带走了写在小屋废墟旁边的句子: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瓦尔登湖,象征之湖,心中之湖。
回到瓦尔登湖,亦即藉由语言和风景,抓住那一道永恒、明亮的反思之光。
wiki:瓦尔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Walden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以及这段期间他的许多思考。Walden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镇,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有多种,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