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读书系列:《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全书事无巨细的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作者崇尚简朴生活,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虽然隐者的心境我还是难以体会到(主要是后半部分太过冗余),但却能从前面几章作者的议论中,领悟到为什么买房、买车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1 序言
(关于买房的问题,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的小节)
梭罗为什么要去瓦尔登湖独居?
波士顿至康科德的火车开通运营,原本僻静的康科德变得非常热闹。
梭罗之所以搬到瓦尔登湖畔居住,最直接的原因正是他需要安静的环境,以便完成自己的创作。此外,梭罗和朋友游玩时不慎引发山火,烧毁了三百英亩林木。人言物议再加上内心的负疚,也促使他搬离康科德镇。梭罗的导师爱默生在瓦尔登湖边的拥有的林地正好借给他居住。
于是梭罗在1845年3月底来到了瓦尔登湖,动手搭建小木屋,开始了那段传奇的独居生活。两年后,他受爱默生邀请,到英国居住,便离开了瓦尔登湖。
梭罗的超验主义观点是啥?
爱默生和梭罗等人在美国兴起的哲学运动,提出超验主义的理论:1.词语是自然现象的表征;2.特定的自然现象是特定的灵性现象的表征;3.自然本身是灵性的表征。
总之梭罗主张回归自然。他不反对新生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物质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
很多人误解梭罗是苦行僧哲学,或者是退隐林泉的消极心态。事实上,单纯地反对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是梭罗的主张。他反对的是那种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高、甚至唯一的目标的做法。人们应该追求的是人性的提升,客观环境的进步只能是服务于这个目标的手段。他敏锐地察觉到,生活的困顿,通常不是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而是源自人们不知餍足的欲望。
梭罗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努力向读者证明,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也能够好好地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地活着。
2 我们是谁的奴隶?
我(梭罗)发现镇上的居民都好像正在赎罪似的,做着各种费心劳力的“苦役”。是谁让他们变成财产的奴隶呢?
人们劳动的出发点是错误的:人们疲于应付的去积攒着会被虫蛀和锈蚀、会被窃贼偷走的财宝,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更美好的人生果实。人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根本没有闲暇享受真正完整的生活。人们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防病的钱财。
有些年轻人继承了农场、房屋和牲畜,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些东西得来容易,要摆脱却很难。
这种为了财产奔波的人生已经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命运。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不论多么司空见怪的生活方式,都不值得我们盲目地去跟从。
新人有新办法!我现在最后悔的事就是我自己太过循规蹈矩。生活就是实验,它的大部分我尚未测试过,现在只是盲目的积累财富。
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其实应该到蛮荒的边疆去生活,才能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生活的必需品: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不仅是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要知道,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
那些貌似富裕实则极其贫穷的人,他们积聚了钱财,给自己打造了黄金白银的镣铐。
我决定立刻启动我的事业,到瓦尔登湖去。当我真正去体验生活的历程,假期开始了,可以不用继续劳碌奔波了。
3 关于衣服
我敢说,人们追求衣服时髦或者至少干净并且没有补丁的心情,远比追求良知完整无损的心情要迫切。现在这个“文明”的社会都是以衣取人的。人们他在乎的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东西,而是表面上受人尊敬的东西。
制衣业的主要目标不是给人们提供优质而朴素的服装,而是让各个制衣厂变得富裕。所以那些时髦不过是制衣业的一个骗局而已。
也许我们应该永远不买新衣服,无论旧的有多破多脏,除非我们有过的行为、做过的事业已经让我们感到自己变成新的人。这就像蛇蜕皮、蝶破蛹一样,外表的变化应该是由内在的努力和生长引起的。
我们外表那层通常轻薄而美丽的服装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假皮,跟我们的生命没有关系,可以随时脱掉,不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4 关于住房
至于住所,我不否认这如今是生活的必需品,不过许多事例表明,有些人长期没有住所,也能在寒冷的国家生活。
人生来不够高大强壮,只好设法缩小他的世界,用墙壁围出适合自身的空间。人想要一个地方来给他温暖或者舒适,他先是想要身体的温暖,然后是情感的温暖。
人类进化的早期,有些勇于探索的人钻进岩洞去寻找荫庇。再到后俩,人已经走出洞穴,屋顶变成了棕榈树叶、树皮和树枝、拉直的亚麻布、青草和干草、木板和木条、石头与砖块。最后我们再也回不到露天的生活了,我们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局限于室内。
其实只要很小的住所便足以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了。再好的房子也只是个保暖的箱子而已。有多少人疲于奔命,只是为了支付一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但其实他们住在简单的箱子里也不见得会被冻死。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每个家庭都拥有很好的房子,那足以满足其较为基本和简单的需求。文明越来越发达,而拥有居所的家庭所占的比例却变小了。野蛮人拥有居所,是因为造价很低廉,而文明人普遍租房子住,是因为他没钱把房子买下来;而且就长远来看,他很可能连租金都交不起。
我认为,如果说文明真的意味着生活环境的进步,那么它(文明)就必须向大家证明,它建造了更好的房屋,却没有让这些房屋变得更加昂贵。
而现在一座最普通的房子,其价格也得搭上一个家庭十年到十五年的劳动。
有人给文明人的生活设计了一套制度,这毫无疑问是为我们好,可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个人的生活,目的是保存和完善整体的生活。但我想要指出的是,为了得到这种好处,我们目前做出了什么样的牺牲;我还想向大家表明,我们在生活中完全可以得到这套制度带来的好处,而又不用忍受它的种种缺陷。我们身边虽然有许多奢侈品,却不如原始人过得自在舒服,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拥有房子之后,人们也许不是变得更富裕了,而是变得更贫穷了,实际上是房子拥有了他。造的房子又不能移动,这意味着必须避开讨厌的邻居。房子这种财产是毫无用处的,它往往不是提供了住所,而是囚禁了我们。
文明虽然改善了我们的房屋,却没有同样改善居住在房屋里的人。假如文明人的追求并不比野蛮人高尚,假如他把生命的大部分都只用于谋取基本的必需品和舒适品,那么他为什么要比野蛮人住得更好呢?房屋里每天都有灰尘需要擦拭,可是我连头脑里的家具都来不及抹净。
一个阶级的奢靡,需要另一个阶级的穷苦来支撑。
绝大多数人似乎从来没想过房子到底是什么,只是看到邻居有房子,便想着自己也必须有一座。让群众热切地跟风买房的时尚其实都是那些奢靡浪费的人设定的。就拿火车车厢来说,我们花在奢侈摆设上的钱,比花在安全和便捷上的钱还要多。
在原始时代,人虽然过着简单的生活,浑身一丝不挂,但他至少得到这个好处:依然旅居在大自然里。每当吃饱睡足之后,他又重新思考他的旅途。
5 自己盖小木屋
1845年3月,我借了把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树林,开始搭建自己的小屋。我每天砍伐木材,把它们做成立柱和横梁,一切都靠我那把小小的斧头。我每天在树林里劳动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我经常带着面包和黄油,到了中午就坐在我砍倒的青翠松枝间用它们充饥,翻阅包扎它们的报纸。我的面包会染上松树的芬芳,因为我的双手沾满了厚厚的松脂。
到了五月初,我搭起了屋子的框架。屋顶的木板才刚刚铺好,我就住进了我的屋子。我在屋子的一头先把烟囱的基础砌好,用的石块足足有两车,都是我亲手从湖边抱到山坡上来的。
就这样,我拥有了一座牢固的砖木屋,十英尺宽,十五英尺长,几根柱子高八英尺,有阁楼和储物间,两面墙壁各有一个大窗,两扇通往地窖的活板门,一扇大门,对面是砖砌的壁炉。我还盖了一座相连的棚屋,用的主要是盖木屋余下的边角料。我把地窖挖在山坡的南面,正好借用那里有个土拨鼠挖的洞。
我在屋子附近翻耕了两英亩半沙地,主要种菜豆也有少数土豆、玉米。我在犁地的时候挖出了很多的树木残根,这些都变成燃料,让我烧了很久。我的木屋后面有许多枯木,湖里也有些浮木,这些也都被我拿来当柴火烧了。
人自己盖房子,就像鸟自己筑巢,都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搭建房屋能带来无穷的乐趣,我们应该将建设的快乐让给木匠吗?
所谓房子,不过是一个座位而已。建筑的美应该是由内向外逐渐生长出来的,它来自居住者的需求和品德。房屋有如贝壳,让它们变得秀丽的,是寄居在内者的生活,而不是外表的任何纹饰。正是我们所谓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 关于出行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存些钱用于坐火车去旅行。我的回答是,最快的旅游方式是步行。
我曾经徒步旅行走了整整一个星期。而在我赶路的时候,你要先赚取车费,假如你运气足够好,能及时找到工作,那么一星期后,你也能抵达那里。这周的大部分时间你并没有在路上,而是在劳动。所以就算铁路通遍全世界,我想我也会走在你前面。至于看看乡村的风光和诸如此类的体验,你肯定是与之无缘的。
请不要再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用来赚钱,以便能够在人生中最没有价值的阶段享受一点值得怀疑的自由。
7 开始“轻生活”
人完全可以过着很简单的生活,只种他吃的粮食,别用粮食去交换那些奢侈而昂贵的东西。那么他只要种几丈地就够了,所有农活只要在夏天空闲时用左手就可以完成,而不用像当今的农夫那样被土地和牲畜所奴役。
人是最能适应各种气候和环境的动物。我独居期间,不小心用开水把酵母给烫坏了,这次意外让我发现,其实做面包时,酵母也并非不可或缺。我吃了一年的没有发酵的面包,并没有出现任何人们所担心的健康问题。
置于需要吸收的糖分,我可以用南瓜或者甜菜做出非常好的糖浆。置于“最重要的”盐,我就干脆省了。据我所知,印第安人从没有费心去获取这种东西。事实上,食盐是人类最早的毒品,我们根本不需要这种成分,只是我们觉得离不开它而已。
在这段时间里,我就这样完全靠双手的劳动来养活自己。我发现每年只要劳动六个星期,便足以支付所有的生活开销。在大多数日子里,我都没做事,把时间用来学习。这才是真正向往的生活啊。
这样的生活虽然不舒适,但是对人的生理需求来说已经足够了。“轻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其实我倒不强求别人采取我的生活模式。如果有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这些东西,并且获得后知道合理地使用它们,那么我也并不反对他们的追求。我只是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8 清醒的活着
住到小木屋的最初那个星期,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
濒此小湖而居,所见最美光景莫过于八月细雨乍歇时分,其时风停水静,云天俱暗,午后而有黄昏之肃穆,四周百灵啁啾,响彻湖岸。像这样的湖,在这样的时候最为动人;湖面上方的天空乌云积聚,湖水则充满光线和倒影,仿佛变成一重较低的云天。
我很早就起床,到湖里沐浴;那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我做过最棒的事情。
早晨是一天中最值得纪念的光景,是苏醒的时分。这时候我们的倦意最弱。假如我们醒来并没有过上比睡前更崇高的生活,那么白天也就没什么好期待的了,它甚至都算不上是白天。
早晨无关乎时间,无关乎人们的态度和劳动。只要我清醒着,心中有光明,那就是早晨。
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以百万计,但百万人中只有一个清醒得足以从事脑力劳动,而清醒得足以过上诗意或者神圣生活的人,一亿人中才有一个。
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地生活。将生活逼到某个角落,剥掉它全部的伪饰。我们的人生被许多无足轻重的事情耗费了。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简单,简单,再简单!照我说,别去做成百上千件事,只要做两三件就好。
我们明明肚子还饱着,却担心会饿死。唯有伟大而高贵的东西,才是永恒而绝对的存在——至于那些琐碎的忧惧与快感,那不过是现实的影子。
9 融入自然
很多时候我不愿思考,也不愿劳动,只想好好地享受当前的良辰美景。
从日出静静地坐到中午,茫然不知所思,在松树、山核桃和光叶漆的环绕之中,沉浸于那种不受干扰的孤寂和安宁。我浑然不觉时间之流逝。
顺其自然地过日子是非常安宁的,不应背上懒惰的骂名。
有些人只能到外面去寻找乐趣,比如说出去应酬或者看戏,和这些人相比,我的生活方式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活动,永远充满了新奇。
在那场细雨中,我突然感受到与自然相处是如此的美好和有益。就在那淅沥的雨滴中,在木屋周边所有的声响和景物的陪伴下,一种无穷无尽而又难以言喻的友爱在我心里油然而生,又像空气般紧紧将我包围。
我深切地感受到,最美好、最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相处,很可能是人和自然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