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华杉详解
孔子喜欢唱歌,跟人一起唱歌的时候,如果听到对方唱得好,就一定请对方反复再唱,然后再跟他一起唱。
老头儿真可爱!
儒者的生活,不像后世的道学学生,板着个脸孔,满嘴仁义道德,好像你干什么都是错的,严肃严厉不得了。《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讲孔子赞叹曾皙的理想生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天气暖和了,春天的衣服穿定了,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出去春游,在沂水河畔洗澡游泳,在舞雩(yú)台(求雨的祭坛)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跟人唱歌,只要听到对方唱得好,一定停下来,请对方再唱。这是为什么呢,朱熹说,是“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仔细听,听听具体好在哪里,琢磨他的唱歌方法和技巧,然后学习。
听明白之后呢,而后和之,跟他一起唱,模仿他的唱法。朱熹说,这是“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今天学到了好的唱法,很开心,和他一起唱,啊!原来这么唱就好听!
儒家讲“与人为善”,后世都把这词解歪了,解成对人要有善意。愿意不是这样,《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看见别人好的地方,就照着学!为什么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把与人为善抬得那么高呢?因为人都愿意抬高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什么东西是跟别人学的。要么,宣称是自己原创的;要么,学了别人的好东西,非得改它一改,把它改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能够直接模仿学习他人,就是“不掩人之善”的大德,就是学习进步的大智慧。《中庸》里说舜,赞美他不自用而取诸人,不突出是自己的智慧,什么事都多问多学,这是王者之道。孔子呢,也是好古而敏求,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且专门强调自己是“述而不作”,没有什么是我创造的,我都是叙述先贤的思想而已。
小到一个唱歌,一听到人唱得好,马上就模仿,跟着学!
朱熹赞叹说,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到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切,而其谦虚和审密,不掩人之善又如此。所以“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详味之,详细体味,读《论语》一定要慢,最好一天只读一句,详细体味,我有这意识吗?我做到了吗?
刘澔觉
慢慢的读一天一句读,详细体会,不多不少。愚公移山,这也是学习最快的方法了。
述而不作,我还没有原创,都是先在前辈走过的路上,自己在照着学,照着做,看看哪里有什么不同,学习哪里变化了,哪里没有变化,自己体会。
打基础心态,在看这所有事物的变化及与人的关系,自然有所心得,未来自己会有一天更清晰的感知这些,到时我又需要对自己发出挑战,开始向更多的前辈请教,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