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最阴暗的角落是在家里。第一个算计你的人是你的父母。——武志红
2.世界上最脏最脏最脏的人是父母。——浪子小鹿
3.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文/浪子小鹿
逢年过节,有个话题便显得格外突出——结婚。亲朋好友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地在你耳边聒噪。如果说一般人只是礼貌性的问候和寒暄,那么父母在子女面前咄咄逼人的催逼,便显得意味深长了。其背后动因是什么?内在的发生机制又是什么?作为局中人,我曾有过一番深入的思考。然后,我开始变得自我怀疑。为此我把稿子压了三年。三年来,我关注了大量的相关话题。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人比我谈的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彻底。许多人在关键时候要么闪烁其辞,要么顾左右而言它。这种对待学问的极不诚实和做人的世故使我极度反感,于是我决定做一个真正的猛士,捅破这层窗户纸。让大家看到传统家庭里面的这头“大象”——
打碎这面“镜子”
尽管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生活只是社会发展上的“曾不能以一瞬”,并且在西方现代国家,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解体,可是在多数中国父母的眼中,还是理所当然地把赶快结婚生子视为一种常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都是反对个体,压制个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思想狭隘偏执,思维方式单一,他们见不得别人和自己有一顶点儿的不一样,因为这会使他们困惑、焦虑,进而丧失那种温暖的合群感。即使大多数父母自己并未真正从婚姻生活中获得多少幸福。
迟迟不愿走进婚姻的子女,多数是比较清醒,同时又能对自己负责的人。他们不需要过早地通过婚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更不需要躲在妻子、老公、爸爸、妈妈这些外在身份中来麻痹自我,逃避自我——而这,很可能是父母当年结婚的真相。
此时,单身子女在家庭中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影照出父母一辈当年的懦弱和不堪。子女是父母痛苦的影子,让后者不断想起内心深处那个被辜负的自我,所以他们绝对不愿意这样的影子在自己身旁反复出现。个中道理,恰如影视剧中一个毁容的女子对镜子的憎恨。
“第一责任”
中国父母生儿育女的动机并不是基于“爱”,而是为了“”养儿防老”。好多父母当初并不是因为自己活得非常好了才生育子女,相反,好多恰恰是自己活得不够好,甚至很不好的情况下才选择生育。他们希望子女长大后能改变自己这种糟糕境遇。所以,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就是“生得起养不起”。所谓的“养不起”,首先还不是经济上的负担不起,而是心理上的承受不起。一方面,他们从小就对子女怀着非常大的期望;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子女是负担是累赘。由于父母早年对未成年子女负有监护之责,这使得父母在对待子女关系时,形成了一种错觉:自己终生都是子女的责任人。即使子女已经长大,根本不再需要他们的监护了。可是在父母看来,只要子女尚为结婚,自己就始终是子女的“第一责任人”,这种“第一责任人”的身份令他们压力山大。假使此时能通过催婚,将风险转嫁给子女的配偶及其背后的家庭,实现责任分担,便是父母最佳的考量。尽管我承认,子女婚后当真有三长两短,多数父母仍会尽力奔走,但比起子女婚前,父母所要承受的压力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大意是说,在一间房子里挂上一个空空如也的鸟笼,思维定式会促使每一个来访者不厌其烦地向主人发问:为什么鸟笼里没有鸟?最终,主人会为了摆脱这种频频解释的麻烦,而卸下这个鸟笼。
对于每一个父母而言,他们的单身子女便是这样一个“鸟笼”。中国的社会环境,使得好多人从生到死都很难在心里建立起一个健全的“自我”。其结果就是好多人好面子胜过一切。而中国人的社交习惯,向来缺乏“边界意识”。亲朋好友之间,总喜欢对别人家庭及其私生活的百般打听和干预来增近彼此感情。这就使得父母在任何一个场合,都免不了被反复讯问的尴尬。假使此时子女未婚,不管这种不想结婚的理由有多么充分,父母都会觉得没面子。何况多数中国人原本就缺乏自信!既然不能像轻易收起一个鸟笼一样让子女消失,何不逮一只鸟放进去——把子女早日推进婚姻的围城?至于子女婚后能否获得幸福,父母会有意识地选择回避,尽量不去考虑。对此,政治学中有个专有名词可以提供参考——“理性的无知”——在子女面前,父母都是天生的“政治家”。
“权力快感”
尼采说:“世界是权力意志。”这话暗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权力意志的不断较量。无非是意志强的战胜意志弱的,手断高明的战胜手断拙劣的,旗鼓相当的要么做势均力敌的对手,要么做福祸相倚的盟友。这种关系,无需到外部去找,每一个家庭内部就是一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宫廷剧中,最常见的就是父子相争,骨肉相残的情节。当然,这也是历史实情。于是有人说:“最是无情帝王家。”其实,无情的何止是“帝王家”——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帝王”,每一个家庭都是一座“宫廷”,而区别仅在于,诱惑是否足够大,其间相残的程度根据前者不同而有所增减,但个中的较量与博弈何曾消停?
父母便是家庭内部的“皇帝”,而子女便是他们的“臣民”。皇帝的权力是“受命于天”,而父母的权力则来自于社会所宣扬的“孝道”。它要求子女必须听话、顺从,必要时候,甚至是自我自我牺牲式的成全。父母通过对子女的干预获得一种“君临天下”的权力快感。事业有成的父母或许因为在社会上获得了相当大的满足,对子女的控制可能会少一些。但这样的父母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终其一生,都活得极度虚弱、失意、沮丧,甚至自暴自弃,这样的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反而会变本加厉。此时家庭是他或她惟一可以掌控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越是失败的父母对子女的干预越是不遗余力!
结论:
父母在干预子女的时候,经常打着“爱”的旗号。可是,以上种种分析都不支持这样的结论。其实,子女是否结婚,什么时间结婚,以及与什么样的人结婚,都是他们自己的事,父母无权干涉。当真爱子女,就该多听听子女的想法,尊重子女的选择。可是他们做不到。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爱的只是“自己”——关键时候,甚至是牺牲子女的幸福来爱自己。这很残酷,但也很真实。
——随附诗两首:
亲人
将你们绑在一起的
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而是
撕扯不清的利益
无穷无尽的欲望
和内心深处
永不磨灭的幻想
仅此而已
多少人
多少人为妻儿子女而活
多少人为家庭而活
多少人为别人而活
多少人为虚荣心而活
多少人为外界的眼光而活
多少人为自己而活
多少人真正活过
又有多少人仅仅只是“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