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中国汉字传奇01丨一片甲骨震惊天下

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

1 .一片甲骨震惊天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清帝国笼罩在沉沉暮色中。

 透过国子监祭酒官署的雕花窗棂,飘进北京城内弥漫的衰朽气息。病榻上的王懿荣半卧在床头,他手中握着半卷《说文解字》,指尖下是那些早已在竹帛上凝固的秦篆汉隶,心头却悬着古老的谜团:夏商周三代,那些传说里未曾露面的文字,究竟埋藏在何处? 

王懿荣,山东福山人,字正儒,号廉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一个官宦世家。自小 “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货泉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他成人后,金石书画,无不精通。光绪五年中举,次年连捷二甲第17名进士,学而优则仕,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侍讲等职,最后做到了国子监祭酒(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

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这一年的残夏初秋,王懿荣不幸感染疟疾,一阵高热一阵高寒,十分难受。他病势日沉,家人惶惶不安,终究还是延请了大夫。药方上列着黄连、牡蛎几味寻常方药,还有一味是被称为“龙骨”的龟甲兽骨。家人不敢怠慢,急急赶至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老中药店鹤年堂按方购药。 

鹤年堂药铺里弥漫着浓烈苦涩的植物气息,伙计接过药方,熟练地在药柜间穿梭,将一味味药材摊在乌木柜台上,其中几块灰白的龟甲兽骨被伙计不经意间随手抛进石臼,几下捣碎,骨屑纷飞,仿佛被碾碎的不过是一片尘埃。

 王懿荣本人初通医道,见抓回了药,习惯性地让家人打开药包查看一二。他用手拨弄着一堆中药,忽地凝住了:一块指甲大小的龙骨残片上,竟有刻痕!他强撑病体坐起,从碗中拈出那一片,凑近眼前,指肚缓缓摩挲过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绝非骨片自然崩裂的纹理,分明是人为的深刻痕迹,甚至刻痕深处还嵌着一抹暗红的朱砂痕迹,仿佛是远古巫祝未曾干涸的血泪。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碎片, AI插图

 “取灯来!”王懿荣声音陡然高亢起来,病态竟被某种奇异的光彩驱散。昏黄的烛光下,他枯瘦的手指微微发颤,指尖在刻痕上反复描摹,眼中原本的倦怠渐渐被一种近乎炽热的专注取代。他目光灼灼盯着那几道刻痕,仿佛要钻透骨头,洞穿几千年的迷雾,喃喃自语道:“这绝非裂纹……定是古文字!是文字啊!”他立刻吩咐仆从:“速去鹤年堂!所有刻有痕迹的龙骨,不拘大小,尽数购回!快去!”

 国子监祭酒大人收购龙骨的消息,如投入死水的石子,立时搅动了京城药材行当的暗流,众商贾们闻风而动,不断将手中已有的“龙骨”送至王府。王懿荣拖着病体,亲自来到鹤年堂药铺打探货源来路,并叮嘱药铺掌柜:“若潍县古董商范某再来,必为引见。” 

殷墟:甲骨文出土地,作者摄于安阳

范维卿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古玩商贩,人称二哥。他每天四处周游,搜求古物,边收边卖。他曾到安阳寻找“猎物”,由于很久都没有收到青铜器,闲转中闻知龙骨能入药,便顺手收购了一批龙骨。他收购到龙骨的地方,正是现在称为“殷墟”的世界文化遗产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当他得到鹤年堂药铺传来国子监祭酒王大人找他的消息,立即提着收购来的12片龙骨赶往到北京城。

王懿荣看到范维卿带来的龙骨后,精神大振,当场指认上面一些近似篆书的字体给范氏看,范维卿这才恍然大悟,想不到自己顺手买来的破烂骨头竟是很有价值的古董。只是出于商人的狡黠心理,他并未把收购龙骨的地点告诉祭酒大人。

龟甲上的甲骨文示例

至此而后,王懿荣的书斋昼夜灯火不息,案头堆积的龟甲兽骨渐渐如山。他以银钱为犁铧,在药材商人手中开掘出更多古老的秘密。每片带字的龙骨,皆按字计价,往往一字竟值二两纹银,这昂贵的求知欲惊得贩夫走卒们奔走相告。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王懿荣就收购到了有字甲骨约1500片之多。

王懿荣鉴定甲骨场景(山东烟台王懿荣纪念馆)

夜深人静,唯闻铜钱与龟甲在灯下清脆碰撞,仿佛历史的心跳声在静室里悄然复苏。他伏案于堆积如山的甲骨之间,眼窝深陷却目光如炬,一手执放大镜,一手捏着墨笔,在宣纸上艰难地描摹那些诡奇符号,案上摊开的《说文解字》与商周青铜器铭文拓片被反复对照,书页边缘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朱笔批注。烛火摇曳,映着他时而蹙眉苦思、时而豁然开朗的面容。夫人悄然端来参汤,见他痴迷至此,不禁忧心忡忡:“老爷,此物虽古,终究是朽骨,何苦耗费心神至此?” 

王懿荣闻言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夫人差矣!此非朽骨,乃是我华夏文明失落之根脉!此中文字,其古远或更在青铜铭文之前!此等发现,胜过十次进士及第!” 王懿荣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殷墟出土的带有卜辞的龟甲

正当王懿荣准备深入研究他的有字甲骨的时候,时运不济,庚子年夏末,八国联军的炮火撕裂了北京的宁静,也粉碎了王懿荣的书斋天地。当慈禧太后收拾行装,决定逃跑,还得找个人抵挡一阵。慌乱中,一介书生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北京城破的消息传来,王府一片惊惶。身为国子监祭酒兼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深感无力回天,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他端坐于书案前,摊开一张素白宣纸。提笔蘸墨,手腕沉稳,竟在纸上复写出一个他反复揣摩、已然深烙于心的甲骨文字——“贞”。墨迹淋漓,那古老的符号在动荡的末世里显得格外凝重而孤绝。

殷墟出土的带有卜辞的牛骨

窗外炮声隆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他掷笔于案,整理衣冠,神色平静得令人心悸,只对家人留下一句:“吾乃朝廷大臣,岂可偷生辱国?”遂率夫人谢云鹤、儿媳张允淑投井壮烈殉国。井口那圈小小的黑暗,骤然吞没了他刚直的身影,也吞没了那个刚刚开始显影的古老世界。

王懿荣沉入水中的一刹,书房里那盏彻夜不熄的灯终于油尽灯枯,悄然熄灭。案头散落的甲骨碎片在最后的微光里泛着幽冷的白,像一片片沉埋了三千六百年的无声呐喊。他指尖触碰的,是盘庚迁殷时灼烫龟甲升起的青烟,是武丁征战前刻下的祝祷;那些被药铺伙计碾碎的骨片,每一道裂痕都深埋着华夏文字最古老的血脉——这沉睡地下的信使,终于被一场宿疾、一帖药方、一双慧眼从黄土深处唤醒。

这位国子监祭酒以生命殉了风雨飘摇的朝廷,却以不朽的发现撞开了通往商代的大门。自此,殷墟的黄土之下,甲骨文如繁星破土而出,照亮了中华文明那曾经幽暗难寻的源头。它们证实了《史记》中那个遥远王朝的存在,将中国信史前推千年;那刀刻斧凿的线条,是汉字最蓬勃的青年模样,其构形智慧、造字法则,早已为后世篆隶楷草埋下了深远的伏笔。王懿荣沉井的那黑暗里,浮起的是一道照亮千古的文字之光。自此,华夏文明的源头,终于有了确凿可辨的回响。王懿荣因此也被人尊为“甲骨文之父”而流传千古。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AI插图

一片甲骨震惊天下。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已经是中国汉字较为成熟的阶段,但它却引来了我们对中国古老汉字源头的探究欲望,乾坤倒转,拉开了《中国汉字传奇》的序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