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老师《底层逻辑》: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刘润老师《底层逻辑》这本书中,有一节讲到“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我一看到这个标题就来劲,拥有一眼洞穿本质的能力,这多牛啊,我也想要哇。

所以迫不及待地翻进去看。

01 什么是洞察力?

刘润老师也没有定义,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不清楚的时候就举例子,这个写作方法挺好的。^_^)

一家公司有一个食堂,为员工们提供午餐和晚餐,但是员工普遍抱怨午餐比较难吃。

那怎么办呢,派个人盯着做,给他们提高要求,经常换新菜,更换大厨?

这些都没有什么用,因为改进要成本,资本追求利润,不会真地去改。

公司的做法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逼供应商提升服务质量,一家提供晚餐,一家提供午餐,如果谁做得不好,就让它去做晚餐。

因为晚餐的人更少,利润更差。

这样的情况下,供应商因为担心被淘汰或者减少利润,所以更会主动地提升饭菜的质量,提升服务品质。

普通人想到的是服务不行,就换供应商。这种情况下治标不治本,没有竞争威胁的情况下,供应商没有优化服务的动力。

而能洞察本质的人,会想到公司和供应商的关系有问题,需要竞争机制代替人工的监督。

这就是洞察力。

而洞察力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进行习得。

02 这其中,最核心的洞察方法是:通过表象看系统。

举一个例子。

一台电脑,从外表看是一个显示器和一台主机,还有一些电源线、连接线。

当我们打开主机电源,主机就会启动,显示器上会显示电脑开机的画面,继而显示登示窗口。

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登录系统开始工作了。

这台电脑就是一个系统,而我们看到的显示器,主机外壳就是表象。

如果我们只知道表象,不知道系统内部的原理,各部件之间的作用,当系统出现问题时,就没法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解决。

这个系统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黑盒子。

那把系统这个黑盒子拆开来看,又有哪些东西呢?

一个是要素,一个是连接关系

要素就是组成系统的部件,而变量是系统中变化的要素。比如电脑中CPU运算的快慢,决定电脑完成任务的效率。

CPU运算就是一个变量,而CPU是一个要素。

而连接关系是部件之间如何联系、影响、作用的相互关系。它具体来说包括: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

因果链是变量增强或减弱的相互作用关系。

比如,内存越大,系统性能越强。这是增强的因果链,还有减弱的因果链,一个越强,另一个会越弱,比如文件越大,复制得越慢。

找到系统中的因果链,有利于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增强目标,哪些因素会牵制目标,从而补足增强的,减少牵制阻碍的。

把因果链一个一个连接起来,开头和结尾也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闭环结构,叫做“回路”。

“回路”也分正向增强回路负向增强回路

正身增强回路是每回路一圈,就增强一分,因果相互累加;而负向增强回路是每回路一圈,就减弱一分,因果相互减弱。

比如:写作,写得越多,收到的反馈就越多,就越能改进自己的不足,继而又写得更好。

而写得更好,又会激励自己写得更多,形成正向增强回路。

这个还有另外几个说法,马太效应、赢家通吃、强者越强、复利效应等等。

本质上都是增强回路。

还有一个是调节回路,是指一个变量的增强会减弱另一个结果,会把增长太快的东西拉回到平衡状态。

一个创业公司,产品上线,当产品内核完善后,有了增长回路,也许会有指数型增长,但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增长瓶颈。

管理问题、团队问题、竞争对手、商业环境,这些要素如果不能管理好,就会减缓公司增长的速度。

最后一个是滞后效应,就是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时间过程。

而经过一个时间变量的变化后,结果会大为不同。

比如我们读书、思考,在读完和思考完后,并不一定立马能产生什么效果。

而是积累到足够多,经历一段时间之后,各个层面都会才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这个就是滞后效应,我们进入一个行业,看一个行业是否有前景,也要看自己真正进入要花多长时间。

要学习哪些东西,当学完之后,这个行业是否还在发展期。

02 普通人观察表象,而优秀的洞察系统和本质。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是也。

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是组成系统的基础。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藏在这几块“积木"里。

刘润老师建议用这样的5个步骤来分析问题:

1、找到核心存量

2、找到关键因果链

3、找到增强回路

4、找到调节回路

5、考虑滞后效应。

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变连接关系?进而改善整个系统。

实例验证拆解一下:

我每天日更写一篇文章,但是有时候经常挨到晚上才写,在最后的时限逼自己写出来,质量就可能没那么好。

而且心情很焦虑,也会影响到自己晚上陪娃。

这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解决?

如果把日更看作一个系统,要素包括:读书、思考、确定选题、输出文章。

1、找到核心存量

核心存量是读书和思考的量,广度和深度,读得不多,就不能产生想法和观点。

思考不够的话,也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所以,核心的变量就是输入的质和量。

2、关键的因果链和增强回路

输入地质更高、量更多,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就会越多,质量也会越高。

思考和想法越多,这就选题也会很多,不会缺内容写。

选题多,从中选出更好选题的概率就增加,这样输出的质量也会更有保证。

输出越多越好,也会提升输入的质量。

这是正向增强回路。

时间的安排,安排在每天结束时写,这样会由于当天没有选题而焦虑,这时候去看书也很难静下心看下去。

每天结束的时候,效率也比较低,效率越低,思考和输出越差。

这是负向增强回路。

3、调节回路

没想到。

4、考虑滞后效应

输入之后有一定滞后效应,在此例中时间不会太长。

所以,我日更比较艰难的原因,一个是自己思考和输入较少,没有足够多的选题产生。

第二个就是时间安排差,导致情绪差、效率低,应该安排在早上来写,有冗余的时间量。

这就是训练洞察力的一种方法,我试了一下,还不错,你也可以试试。

今天是日更第147/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41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1、我为什么要写作?

大佬们都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是成长的捷径。用写作来倒逼自己输入、学习,实践,是一种看起来笨但实际很聪明的方式。

深以为然,每天要写东西,就得有东西可以写,还得写得逻辑通顺、观点鲜明、有启发、有意思。

就会挖空心思去思考,去读书,时间管理、情绪、效率、认知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学了就会用,又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心性和能力。

人因此变得积极而乐观,内心笃定而从容。

2、我为什么要日更?

跟着明白老师学习的,他日更800多天,人生因此而蜕变。

我,一个中年程序员,不希望被动裁员,不希望被行业周期波动所影响,不希望交出人生的掌控权。

在这个如此不确定的世界,希望有一丝的确定性握在手中。

所以,修习一项硬本领就是万分紧迫的事情,我选择先搞定写作

我记得从一本书上看过关于成长的公式:成长效率=正确的成长方法论X每一次刻意练习X练习次数。

任何事情,学习、工作、创业、情感,演讲等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述提升和成长。

换成写作也是一样,有正确的写作方法论,每天的刻意练习,可以加速提升写作能力。

在正确练习的情况下,频次越高,成长越快。

一年365天,可以把自己的写作能力迭代365次。

3、为什么要早起?

张萌说:早起,可以比别人多活出半天的精彩。

当你试过早起,尝过早起的甜头,一定会上瘾的。

人生一个重要的原则:万事提前。

清晨,万籁俱寂,头脑清晰,读书、写作,搞定最难的工作,开启高能的一天。

高效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你也想改变,追求梦想的生活,我建了一个早起、日更的社群,欢迎关注私信,一起来玩。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