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我们身处一个内卷的时代,我们把自己变成了焦虑的一代,被无止境的竞争裹挟着往前走。而且不止于此,我们还在养育焦虑的下一代。
我们会事无巨细地安排好孩子的每一天、甚至每一个小时,从起床、上学到吃饭、写作业,表面看起来一切似乎都显示得井井有条,并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学业负担也在逐年递增的时候,我们似乎发现学习似乎成了家长比孩子更关心的事,关注作业成了家长下班后的负担,而孩子不推不动、推了也才缓慢地往前动几下,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
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自驱型成长》这本书里提到,被剥夺掌控感的孩子,或者说控制感低的孩子,也是低自驱力的孩子,甚至严重的低控制感与焦虑、抑郁以及几乎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高度相关。
控制感简单地说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信心可以掌控一件事,那你就不太会有太大的压力,从而更有可能出色地完成这件事。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体验到一种健康的控制感(正常的心智状态)时,前额叶皮质(大脑的执行功能部分)会调节杏仁核(大脑威胁检测系统的一部分,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当前额叶皮质处于掌控位置时,我们的思路是清晰的,我们感觉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就不会焦虑,能正常处理学习和生活,是一个健康的人。
而我们体验到不正常的控制感时,比如长期一直处于被他人管控、压制、指挥和安排的情况下,又得不到释放,这时候就是另一套系统来接管心智了。这个系统包括了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这意味着什么?
杏仁核当家作主时,人的行为要么更呆板,就像木头疙瘩一样非常被动,要么就很有侵略性,随时准备战斗。而下丘脑和脑垂体接收到信号,唤醒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压力继续存在,肾上腺进一步分泌皮质醇,长期高浓度的皮质醇会弱化海马体细胞也就是大脑储存记忆的地方,并最终杀死它们,这也是为什么压力下学生会有学习困难的原因。
控制感其实代表了人类的一种深层需求——自主性。
心理学家关于动机的研究表明,强烈的自主意识是发展健康自我动机的关键,它能让儿童和青少年充满激情地追求他们的目标,享受他们的成就。而当我们试图控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则会大大减弱孩子自身的驱动力。
根据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需求:自主需求、胜任(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可以说,自主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就像饿了要吃渴了要喝一样。当这样的基本需求却被削弱时,人的动力就会减弱,或者是出于恐惧不得不做。比如“我最好在8点之前完成作业,否则妈妈不让我用iPad玩游戏”。当孩子习惯了别人掌控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内在动力系统就受到阻碍。
举个例子,假设我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个周末的课外辅导,他并不同意,但钱已经付了课也报了,所以不得不每周六上午坐上两小时学数学。而最终事实会是,孩子从他抗拒的、觉得自己不想要或不需要的学习帮助中真正的获益是很少的,他听进去了多少我是无法证明的。即使这个课外辅导真的对他有帮助,也是以某些巨大的代价为前提,比如和我的关系,以及他自主性的降低。
因此,给孩子属于他的控制感,是打开自身内在动力系统的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