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真心感到父母这个职业真的太需要岗前培训和重温培训了。将一个小婴儿抚养成人,把他培养成一个拥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能力的人,实属不易,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父母在自己父母那里获得了这种能力,也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已经后天习得了这种能力。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映射了自己幼时所受到的教育模式以及自己成人之后与他人的沟通模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借着担任父母这个职责的机会重新学习,一是可以斩断原生家庭的不良教育实践所带来的影响,二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成人世界里的人际沟通,因为孩子虽小,却需要同等的尊重。
要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双方都需要好好听,好好说。显然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孩子是极易受到父母的影响的。父母坐下来耐心倾听,孩子就会愿意讲,父母急于“施教”时,孩子或者会沉默不语,或者会激烈反抗。因此,要实现好好听,好好说,首先父母要学会三点:
1. 分清问题的归属。
父母有时候会倍感压力,原因是我们极易将所有问题都压在自己身上,自己承担解决所有问题的责任。然而压力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情绪,进而会使我们在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情绪失控。但事实上,每一位父母也都是普通人,不是”万能的神",自然也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搞定。所以,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在寻找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首先要去确定,这个问题归属于谁。戈登给出的答案是:谁受到了影响,谁就应该有责任解决此问题。如果是父母的正当权利受到了影响,父母应当去试着改变哪个引起问题的行为。如果是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应当为这个问题负责。
当我看到这个结论时,我顿时大松一口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把不属于自己的问题硬揽上身,解决得好不好暂且不说,其实孩子是被我们剥夺了从小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跟伙伴发生争执的时候,孩子被朋友拒绝而感到不高兴的时候,其实我们作为父母,不是应该送上解决方案,而是在旁边陪伴和支持,帮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时候,父母应当传递出来的讯息是:"你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当父母的权利受到影响时,父母应当主动发出信号,摆出某种姿态给孩子传达这样的讯息:"嘿,我遇到一个问题,我需要你的帮助。"
2. 积极倾听。
在我们沟通的时候,最重要的往往不是说,而是听。与孩子的沟通也是同理。首先我们需要确认清楚,自己在解码孩子发出的信息时,有没有出现偏差,然后才能确保自己回馈的信息是对路的,也即双方在同一个频道上沟通。
为了达到积极倾听的效果,我们需要按捺住自己急于下判断、指教孩子的冲动,尝试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思路,理解孩子当时的情绪,用拉波波特谈判法的技巧,在表达我们的想法之前,先去确认清楚自己对于孩子信息的理解是否准确,对孩子传达的信息的含义,对孩子当时的情绪做出反馈。有些时候,我们确实摆出来要倾听的姿态,也确实想去倾听,但在听到孩子说到我们不认同的观点,或者不喜欢听到的东西时,会有一个小人立即跳出来大叫:“天啊,他怎么会这样想!他这样是不对的!太愚蠢了!”这个时候,千千万万要按住他,捂住他的嘴巴,继续听孩子讲下去。
3. 发出“我-信息"而不是”你-信息“。
对于归属于孩子的问题,由孩子发起对话,父母是倾听者、建议者,父母帮助孩子寻找他/她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归属于父母的问题,则由父母发起对话,父母是发送者、影响者,父母希望帮助自己,必须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第二类问题,在表达的时候,应以“我”开头而不是"你“,发出”我-信息"而不是“你-信息”。没有人在听到别人指责和命令的时候,还会欢喜地去接受。但是当我们听到别人诉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并听到他/她发出一个请求,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会更加乐意去回应他/她,满足他/她。
什么才是有效的“我-信息”呢?当然不是简单地转换成“我”开头就是“我-信息”了。"你给我好好吃饭!“与”我要你好好吃饭",其实没有分别。
有效的”我-信息“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
2)父母的感受;
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当父母送出包含这三个部分的”我-信息"时,就为孩子提供了完整的情况:父母首先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而不是主观评价,然后父母是从平等的身份出发,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行为对自己实际造成的影响。
“我-信息”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和亲子关系。一方面,当我们发出“我-信息"时,我们没有在指责、评判、命令,而是两个人之间的平等沟通。另一方面,孩子可以从这种客观事实的描述、个人感受的描述中理解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帮助他/她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也可以帮助她/他从小学习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发出有效的”我-信息“,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当下情绪的绑架。在我们感到愤怒的时候,最好问一下自己:我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的哪些需求受到了孩子的威胁?我的首要情绪是什么?怒气往往是由首要情绪引发的次要情绪。
例如,当孩子很晚才回到家时,作为一直担心的妈妈,第一反应应该是大松一口气,庆幸孩子没事。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第一反应是妈妈勃然大怒,把回来的孩子臭骂一顿(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害得我担惊受怕睡不着觉!)。我们的怒气是用来给孩子施加压力,表达责备、惩罚,以警告孩子下次不可以再这样做的。但其实,如果发出一个有效的”我-信息“的话,则应该是:太好了,你终于安全回来了。我很高兴。但是我之前一直都在担心,担心你这么晚回来会有危险,我都没法安心睡觉。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给孩子一个教训,而直接跳过了表达我们对他/她的爱的机会,也错过了让孩子从中学习体谅他人的机会。
做到了以上三点,就顺理成章地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讨“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当下双方产生冲突的问题,定义当下的冲突,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一起进行评估,决定最终的解决方案并双方做出承诺。你看,这不就是成人之间在解决冲突时的标准流程吗?可是,在我们面对孩子时,却往往忘记了这些,而变成了孩子眼中“不可理喻、大吼大叫、专制暴力”的怪物。
感恩我们家小天使的到来,让我得以多次反复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完美,并通过学习跟孩子一同成长。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那么我首先自己要努力获得这种能力。自己活得幸福,才能让孩子看到幸福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