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今,至少20个城市出台新的落户政策。仿佛一夜之间,各大城市意识到留住人才的重要性。有商业媒体将这波人才争夺大战,按城市人才政策进行了漏斗分层。以800万毕业生为中心的中国人才库,被一层又一层的瓜分和掠夺。甚至指出,抢人大战本质,是残酷的城市战争。
上升到中国城市之间的战争,这个论调有些危言耸听。国家也不会让城市“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何况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将加速,就算没有诸如此类的人才政策,城市终究会是人才的入口。最终在哪里分布,不是这点户口政策能引流的。
不过,户籍政策不再仅仅针对高端人才,开始对基础人才表现出温度和善意,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有城市意识到,城市发展的人才队伍要开始转型了。
城市发展不再仅仅依靠高端人才的带领,而更倚重基础人才的创新。城市发展早期,确实需要那么一批高尖端人才带领让城市水平快速成长,以期达到国际同等发展水平。当这个水平逐渐拉平的时候,高尖端人才的带领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了,需要靠基础人才内驱动力。如果还不在政策上对基础人才不表现出温度和善意,那么这类人才的缺失或者再晚几年发挥,城市未来的强劲驱动力就会大大落后。
在科技如此变异的时代,让人才晚发挥几年,那么整个城市的发展恐怕就要落后几个时代。
有些政府,还没意识到基础人才的重要性。
有一次在某地区人才政策座谈会上,有政府官员,依然大谈特谈他们人才政策的优越性,如何能吸引院士、外籍专家、留学生落户,高端人才的住房补贴是普通人才的10倍……会上就开始有代表表达疑虑,在这么一个相对偏僻的区域,如果没有大量的基础性人才聚集,就算哄了一批高端人才过来,他们如何能形成生产力?这些政策对基础人才造成的巨大落差,又如何能吸引住他们长期聚集呢?
说城市,也说企业。虽然是不同的量级,但是人才政策对基础人才的倾斜,一个城市发展需要考虑,一个企业发展更需要考虑。
有些企业,在经过漫长的拉平阶段发展后,人才政策还是过重的倾向于高端人才,而忽视对基础人才表现更多的温度。
有人说,正是有这种层级的人才政策,会让基础人才有向上成长的动力。即便这种动力真实存在,那这种动力在如今人才高频流动的人才自由市场里,基础人才何必只盯着本企业的那点政策诱惑呢?
有一些企业树立了在所在行业品牌,形成了一种人才吸引势能。批量的优秀人才简历蜂拥而来。然而被分拣后的优秀人才,没有在内部培养和有效引导,那么优秀也变得平庸了。
比如一个企业管理者,看到优秀的简历就会心动,恨不得能赶快招进来和他们浴血奋战。可是对于优秀的人,在公司政策约束范围内所能给予的能量有限,有限的能量如何能持续的吸引这么多人,为这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呢?
寻觅人才首选项,不是依靠外部挖掘,而是要靠内部发现。从依赖外部挖掘,到期待内部发现,这需要有人才政策的觉悟。至少得意识得到,普通的人才都是可以被培养的。天赋人才,必然可遇不可。即便这类人才在你身边,你也无法第一时间识别出来。
大部分人,其实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人才。对待有可塑之才的人,需要用策略的方式去引导和培养。人贵在培养,潜质和悟性非常关键。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就还是放在一颗螺丝钉层次去他们就好了。成熟的人才,需要保护和鼓励。对待他们,试图打压,那不仅抑制了他的发挥,还会让其离开。
陈春花教授在《激活个体: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人才的管理》提到,互联网带来的个体价值的崛起和市场的快速变化,让整个组织管理需要转型,当组织能够为个体提供价值贡献的时候,这个组织就会有持续的生命力。个体价值崛起,更需要平台与导引。
如果一个企业人才政策还没有调整到重视基础人才的话,那么这种引导就无从谈起了。
-end-
作者:曹涛,产品经理,互联网追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