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
黄岐之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之一切诊的主要方式。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脉诊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脉象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不同部位的动脉,脉博应指所获得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不同的病证常出现不同的脉象。临床上根据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和进退预后。
诊脉的部位不同,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由于脏腑气血之盛衰,十二经脉气血之盛衰反映于寸口,因此,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部前(近指端)为寸,关部后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诊脉先要用中指确定关部,后用示指、无名指分别定于寸部和尺部。各部每一候都应仔细体察一定至数(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各部所主脏腑,左寸口脉寸、关、尺部依次主心、肝、肾,右寸口脉分别主肺、脾、命门。
各部所候身体不同部位,寸部候胸及以上,关部候胸隔至脐部,尺部候脐部及以下至足踝。
《四圣心源》曰:“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脉象的规律,前人在典籍中总结详细,但脉象的学习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这是因为切脉及脉诊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技能。脉象既有人体的一般规律,也有个体的差异。脉象的学习须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反复训练和揣摩,细心体会中去掌握。
脉诊是中医诊病中接触病体,了解病证的主要方式。察脉象是脉诊的基本。从脉象的变化中识别病位、病性和病证。脉象的变化反映了气血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反映了脏腑、经络功能的变化。气为阳,血为阴,气阳鼓动血阴运行于脉道,形成脉气,表现为脉象。脉象是一气含阴阳,阴阴生五行的体现。“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脉象之变为气见。
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之脉象是病位、病性和病证的反映,脉象变化微妙。脉象不同,病情证候不同;病情证候不同,脉象也不同,因而有脉证与脉象对应。
脉象是气血变化表现,人体生理复杂,脉证察病有规律,脉象互参辨证才能探究其脉理奥秘,但不是唯一的,还需四诊合参,有“舍脉从症”之例。
(《脉学思考》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