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分享||《父母的格局》

文/ 梁树丽

好书分享

当我拿到《父母的格局》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充满欢喜。黄静洁老师曾做客樊登老师的直播间,我看过他们的直播视频,也听了《学习的格局》这本书,感觉非常受益。

这次美村老师邀请我分享《父母的格局》这本书时,我非常激动也充满期盼,感谢美村老师给了我再次走进黄静洁老师的机会。对于我来说,通过阅读此书,我更想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并确认自己的行走方向,同时影响更多的人爱上读书。

和以前单纯讲书不同,我这次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做课件,只为增加我分享这本书的容量,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没有完全讲出书中的精华。

换一种角度想这也不是坏事,我们必须明白讲书的目的是用故事来推动思考,用顿悟来点燃大家读书的欲望,一本书只有捧在手里去读才能有真正的所得,而我只想用推波助澜或者抛砖引玉的方式带着更多的人一起来爱上这本书。

这次的分享内容我用“读前”,“读中”和“读后”来设计,我觉得这样做对如何读一本书是很好的方向引领,从大家反馈的结果来看,这种读书的模式是成功且很有效的。

读前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总是喜欢直奔内容,这特别像我们养育孩子,我们总喜欢追求一个简单的结果,而忘记它复杂的过程。就如黄静洁老师,我们看到她养育两个男孩的成功,看到她自身的成功,我们会认为成功并不难,但是我们去做的时候却往往写满失败,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过程的太过不易与艰辛。

其实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都出现过束手无策,即便是像黄老师这样的教育专家,她也同样苦恼。

比如在帮孩子找小学的时候,她和我们所有的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后来幼儿园老师给她上了最重要的一课,让她明白弄懂孩子的第一课就是承认我们不懂孩子,并认识到第一个带领我们学习成为父母的人就是我们的孩子,于是她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天性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学。

黄静洁的做法和大部分父母不同,她说道:最优选择就是孩子天性的选择。所以她在教育引领孩子的时候,会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让他们朝着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发展,两个儿子选择的方向完全不同,但都同样收获精彩。

两个孩子的不同

所以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着急翻阅,而是先来研究一下封面设计,研究一下作者等等,我敢说研究完这些你已经读了书的一半。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可以无师自通,但往往扔给我们的是束手无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孩子,就像我们手中的这本书,我们还没搞清楚它属于什么类型的书,我们就开始准备材料,结果发现自己总是在做无用功。

走进作者

我们必须承认优质父母和普通父母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能通过一件简单的事就能看出格局的大小。

比如列车上孩子的哭闹顽皮,有些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不考虑大家的感受;有些甚至以孩子小为理由逃避责任;但是有些父母会为孩子影响大家而道歉,还有一些有智慧的父母会拿出湿巾让孩子擦拭火车上的椅子凳子等等让孩子转移注意力。

从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我们很容易找到孩子成功的密码,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成长的空间就有多大。

什么是格局

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从小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上学是为了升官发财有好前程等等,我们站得高度决定了孩子行走的路程。

读书,需要一边读,一边追问。

深度思考

我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未必敢用“YES”来定义自己的格局,我们都是在一边犯错一边纠错中成长起来的,就如我自己,也是在不断碰壁中才意识到“父母优质孩子优秀”,于是自己才肯真正改变自己,然后发现当我们自己改变了,一切都跟着朝着好的方向在改变。

我们看问题的态度变了,这件事情也就跟着变了。

目录

谈读中

格局是孩子成长的半径,格局越高,半径越长,孩子发展的空间就越广。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结合这本书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引领比要求孩子单纯地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

重视人的发展

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只是分数,更要有人的发展,我们育的是人,不是分数。人,就像一部车,我们关心的不应该是它必须跑在最前面,而是如何让这部车一直保持快乐奔跑的状态,给它做定期的维修和保养,给它加油,为它导航等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伯乐。

做一个有格局的父母

我相信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也是最可怕的,我们总是会用“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你”来束缚孩子,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我们试想一下,一位医生告诉你“我做手术没有经验,但是别怕,我很爱你!”你会不会选择逃离?做父母只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智慧。

读中思考

我们要科学育儿,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养育孩子就像养花一样,每个花的品种不同,自然养育方式不同,就如养育女孩要多用爱去滋养,养育男孩要学会尊重。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3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时期,而3—16岁要培养孩子的价值感,当孩子具备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才有积极阳光的心态,他们才会有足够的自信去迎接一切挑战。

我们很容易在自己的班上找到答案。很多不热爱学习的孩子不是真的学不会,而是他们不愿意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学习中找不到价值感,存在感和学习的意义,当然也有很多孩子是在缺少心灵陪伴的环境中长大的,安全感的缺乏只能让他们呆在自认为是安全的区域,他们特别不愿意走出来,这些都是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借助第三力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需要借力打力,利用第三力量来扭转困局,当然第三力量中的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

读书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自然是越早越好。

我们很多家长会追求让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唯独不重视阅读这件事,甚至还会把孩子看课外书当做“不务正业”,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误区。

读书是给孩子的一双隐形的翅膀,短期内我们或许并不能看到变化,但是长期坚持后我们会发现书的确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思想,当然前提是孩子必须读好书。

我在读完陶勇大夫的《目光》和《自造》后,我的思想就发生了改变,我对医务人员多了更多的理解,同时对生活中的困难多了淡化,这就是书的影响。

面对矛盾

生活即教育。除了让孩子读有字书,我们更要带着孩子走进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生活,读好我们身边的无字之书,即便是看电影这样的事情,我们总能从里面悟出教育的道理。如果孩子告诉你TA想放弃时,不妨看一看《闪光少女》这部电影,我想你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我和儿子达成和解是从《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之后,这是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开始。就像黄静洁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的那样,闲暇时光里有太多的闲暇教育,每一段闲暇都可以变成助力孩子成长的美好时光。

当然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少思维力。同样是吃葡萄,我们完成的只是吃葡萄的动作,而有智慧的家长会给孩子讲葡萄的发展史,葡萄的诗词,葡萄的品种,颜色,大小等等,单单是生活中的教育就已经拉开了我们孩子之间的距离。

所以,想提升我们自己的格局来助力孩子的成长,我们依然需要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高度,扩大自己的视野,只有我们“欲穷千里目”,孩子才能“更上一层楼”。

如何成为好妈妈

好妈妈并不是只为孩子生活的妈妈,这不应该是一个单项选择,好妈妈应该有自己的精彩,应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应该是多面手,应该是多项选择。

妈妈都在负重前行,又怎能教育好孩子轻装上阵?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只是借助书中的理念来传递思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慢功夫,让一切慢慢发生,急不得。

谈收获

当我们用一本书来推动思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大家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追求成功,但我们首先追求的是理念,其次才是有选择性复制做法,毕竟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希望更多的人都来读一读黄静洁老师的这本书《父母的格局》和这本书的延伸版《学习的格局》,我相信你一定会获得改变自己的力量!

感恩阅读,真好!

我们都是读书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