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教育你的父母》,心生一些感触。梁老用反讽的形式写出现在社会,人到老年后为儿女所嫌弃,时时刻刻提醒父母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西谚有云:“没有狗老得不能学新把戏。”岂可人不如狗?
具体表现在,“要告诉他们如何储蓄以为养老之资,如何锻炼身体以免百病丛生。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心理有所准备,需要自求多福。颐养天年,与儿女无涉。”要舍得花钱,不要穿那些拿不出手的旧衣服;把家里搞得干净点,不要把破烂越堆越多不舍得扔。。。。。。
看了这文真有种如芒在背的感觉。曾经,我也是那个看到父母家不整洁就抱怨,看到父母不舍得买衣服就埋怨的不懂事的人。为人父母后,才慢慢理解他们。他们不舍得是为自己花钱,而在我们子女身上,从来没有不舍得。就应该如梁老所说,看到父母家里乱就去收拾干净;看到父母穿的衣服旧就给买件新的,看父母会不会穿。
从小被父母管,长大被子女管,可能是国人父母最大的悲哀。作为子女,我们的羽翼刚刚丰满一些,就对父母各种看不上,嫌这嫌那,甚至还自以为是地去“教育”他们。
火车上,一位少妇在旁若如人地讲电话,听起来像是在外出差,孩子放给老人带。她语气和蔼,有条不紊地嘱咐着电话那头,晚上该给孩子读什么书,应该怎么教她云云,完了还不忘让电话那头再重复下她的指示。错的地方,会很和蔼的纠正,但我听来,总觉得那么刺耳。能想象的出,电话那头战战兢兢的父亲(母亲),在接圣旨似的怯怯地样子。试想,此女又是怎么在她觉得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手里,长大成人的。
一对父子坐在花园的长凳上。父亲白发苍苍,拄着拐杖,旁边的儿子在看手机。父亲指着一只鸟问,那是什么?儿子回答,是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一遍。如此这般,重复了几次后,儿子不耐烦了,大声怒道,告诉你几遍了,你怎么还记不住!父亲幽幽地说,你小的时候,同一件事可以问我十几遍。
我们可以拿出耐心对待我们的孩子,却极少能对我们的父母有此耐心。父母的唠叨,其实是对我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随着我们年龄越长,我们与父母的话题越少,最后仅仅停留在生活上的冷暖饥饱。吃饭了吗?吃饱了吗?天冷,多穿衣服。这样反反复复地话,我们可能听得腻烦,但这是父母对我们牵挂所表达的爱意。我们总觉得他们闲得没事做,总来打扰我们的工作,可却从没去想,那是因为父母需要我们。
曾经一个母亲,看到好久没回家的儿子回来后,就到儿子的房间想跟儿子说说话,可儿子厌烦地打发母亲,让母亲生无可恋,跳楼自杀。当我们长大了,父母再也不能像我们小时候,想的时候,爱的时候,就亲亲我们或抚摸我们,他们只能用有限的语言跟我们交流,而这种交流往往又会被不懂事的儿女打断,让父母心生失落感。我们的父母是有自己的生活,但儿女永远是他们放不下的牵挂。我们可以终日陪伴着我们的孩子,任由他们撒泼放赖,为什么就不能抽出时间来陪伴一下我们的父母,耐心地听听他们说话?风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要等到那一天,再用终生去懊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