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区别不在于出身,不在于家庭,不在掌握的资源,而在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过程。
我们想要像成功人士那样做出一番成就,最可靠的办法是学习优秀的人的思考过程,因为思维方式是成功者成功的关键。有意识有标准的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得自己的思维过程越来越接近于优秀的人,那我们成为那样的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很多人在阅读《刻意练习》一书时都深刻领悟到练习时长的重要性,还衍生出10000小时理论。其实,《刻意练习》中强调的不仅仅是训练时长、训练次数,更强调的是在训练途中人的心理表征—思维方式的另一种描述。而训练的关键就在于对心理表征的训练,这是刻意练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只强调练习时长为1万不准确的,因为如果在训练中没有刻意训练学习者的心理表征,那么一切的训练其实都只是简单的重复而已,没有积累作用。
我们一直在谈“三个联系”:与书本发生联系、与自身发生联系、与实践发生联系,经过“三个联系”,我们希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我们读书的根本原因---从书本中让自己经历更多、方法更多、智慧更多,让我们的生命更轻松更精彩。
但又有多少人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话,却仅仅止于“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想哦”而已,然后再继续去读下一页,只满足一时惊讶于作者的巧思妙想,却不知道如何指导与实践。所以只会有“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刚开始写文章,我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因别人号召,因看到别人写作取得了成就而对写作跃跃欲试,后又受不了学习的枯燥而放弃,到下次又经历同样的震撼再次拾起笔,却又在不远的将来停滞下来。扪心自问为什么别人可以坚持下去而自己做不到?后来我逐渐懂得我看到的仅仅是别人坚持写作的行为,却不知道别人为何能坚持写下去,没有发觉可以持续写作的人的对待写作的思维方式。
再者,我写作时总是很头疼,看到别人写的那么好,但到自己写作时却不知道如何构思、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以至于无法落笔。笑来老师很早就罗列了阅读过程中要给自己提出问题:
1.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分析作者思路的习惯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到结论的呢?
2.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认真对比自己与作者思路差异的习惯吗?找到差异之后,你应该做些什么?
3. 如果写作的根源是思考,那么,为了提高思考质量,你必须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
4. 写书,是一种难得的“可以把自己的时间长期重复销售很多次”的时间销售方式;那么,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什么活动也是如此的呢?
5. 显然,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持续时间投入又是必须的…… 在什么情况下如此?又,为什么?
读起来就觉得很累吧?是不是一点都不想去这样做?我也一样,一想到阅读中还要这样思考问题,就连继续阅读的兴趣都没有了,但我也清楚,只有经过这样的长期的刻意的练习,才会学到那些优秀作者的写作思维。
这个过程很漫长,很艰苦,但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自我提升之路才算迈开了第一步,而仅仅感叹一句“这篇文章写的真好”的阅读方式,你以为自己是在前行,其实那只是在原地打转而已。
看过那么多书,但自己还是昨天的那个自己,如果你也是这样,那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学习真正可以改变自己行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