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思索了三周的课,在舞台上和一群陌生的孩子一起呈现出来。任务,完成了。
感受当然很多。第一,我还是坚持了自己认可、吸收的理念,呈现出当下我对小学音乐课堂的理解。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动而有获,提升音乐素养,是我一直来的追求。同时,活动不能是只图热闹、肤浅的,识谱、歌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这一年加入学生的读与写的探索,在公开课中也拓展了这一部分,很想把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能呈现一二。
课的设计一开始过于着眼学生知能思维这部分,起点较高,同事们担心借班学生基础不好,没有默契,会看不出效果。后来再调整,降低难度,增加活动趣味性。但是,还是保留部分视唱、听辨环节。只是模仿,没有思维参与,没有实效。
这堂课不是热热闹闹的课,但是自认为张弛皆有。没有为了所谓的课好看,做出很多妥协。还是希望学生学有所获。
第二,同事助我重新审视借班上课之前的心理建设。此为小小的遗憾。
观摩了第一节课后,我对自己的设计更有信心。第一堂课,二年级学生的活动习惯和视唱能力皆有,那么,下一节三年级学生底子不会差。不想,上课一开始的第一个节奏问好,学生就卡住了。接下去的旧知回忆,下面一片茫然,然后尾音听辨寥寥几声。都是下行级进旋律,难度并不大。歌声、力度表现也一般。和自己学生的表现相差较大,基础非常一般。由此得出,学生素养的提升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借班上课这么大一个场地,确实非常锻炼人。学生表现与我之前的预期相差较大,后半节课的节奏不免显得有些急。事后,同事一句:稳稳地等待,稳稳地看着学生慢慢悟的。让我意识到,对借班上课一开始的预期有问题,不该是能体现我的思考,而是在他们的基础上经由我的教学有所感受有所进步。还是要回到学生身上。如此,课上任何情况都不会让自己的心情又起伏,影响教学节奏。
第三,凡事尽力而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无憾。
课前的准备,无论是教案设计还是教师示范方面,我都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水平。专门去了声乐老师那里请教,收获很大。当天课后,听课老师就夸歌声好听,提问是不是合唱队老师。看来,持久的学习才能带来明显的变化。键盘不是我的强项,于是,提前一周学习伴奏,天天练习,练到可以三心二意不出错。万幸,这天弹奏没有出错。对于自己要准备的方面,无憾。
第四,要有把自己推出去,晒一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胆识。小遗憾。
经上个月较好完成教研室辅导教学任务后,对逆向设计有了很大的信心。这次,研读教材、细思逆向设计的每个环节,第一稿出来后,邀请了两位好友一起商议,得到反馈再修改。第二稿邀请同组同事听课磨课,再修改。其实,接到任务最初,就想着让师傅给指导指导。随着事项推进,后期来不及交流。主要是对录下的课有明显不足,自己不满意。一犹豫,就没联系。
后来想想,还是有些完美主义啊。把自己往外晒一晒,不求好评,追求前进即可。潜意识里的想法一时没有琢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