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骏读的诗歌,是生命的底色
当时间进入了晚唐,社会状况急转而下,每一个朝代都上演的宦官夺权、藩镇拥兵自重、农民起义,甘露之变成了唐朝的一个转折点。而这一切在唐末集中的爆发,黄巢起义更最终令几百年辉煌延续的唐王朝轰然坍塌。内忧外患,敏锐的诗人们忧时嗟生,于是,对这个时代的关注开始有了变化,在社会变革中转入自身情感的哀伤忧愁的结怨,晚唐诗代表了晚唐这段历史的辉煌和没落,吟诵着男女之情的诗词蔚成风气,而晚唐的艺术格调又回归了当时的魏晋风流,此刻的晚唐诗若是以诗史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将见到更辉煌和深刻的历史侧面,《晚唐五代诗史:甘露之变到汴京残梦》,正是因此而诞生。
如果你看过《中国诗词大会》,雷海为、陈更、武亦姝这些名字你肯定不陌生,陈曦骏自然也是熟悉的名字,较之那些学生、学者和寻常的读书人,他有着更复杂的身份,比如,他是上海市公安局民警,但是烦琐的生活之余,他依然热爱中华深厚的文化,于是成就了他《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在随后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又再次获得了七夕特别节目的冠军。这样的一本书,是一个人的读书与读诗、读史的综合积淀,陈曦骏在《晚唐五代诗史:甘露之变到汴京残梦》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甘露之变,在甘露之变之前,唐诗继承了中唐遣词造句上非常注重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的诗风,而在之后,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诗歌的寻找,又让他们的诗词开始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于是陈曦骏选择“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来概括了晚唐的诗词。
对于陈曦骏来说,诗歌早已是生命的底色,但是晚唐诗的美感却始终让那种委婉与幽深嵌入了灵魂,这种难以名状的美好和雅致,成为了《晚唐五代诗史:甘露之变到汴京残梦》写作的动力。读这样的书籍是一个幻想中的唐朝,而以诗史的方式,我们则是可以在阅读的场景之余穿越回去,在诗人给我们设计的历史场合里,和读诗者一起,跟着写下这些诗词的诗人们置身于同一个时代,看着李煜忧愁地看着“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眼前秋风如故却无言以对的故都金陵;杜牧的诗歌咏史见长,“春风十里扬州路”“南朝四百八十寺”“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幕幕呈现的都是时代最后的辉煌和悲凉;同样和他一起的是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一个时代下的使人们是一个不同的角度,却呈现了同样的凄美。
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长安十二时辰》,“去年今日此门中”的恍惚,韦庄“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被夺爱的无奈和凄苦,和那时候的最后的辉煌的不同,在唐末时展现得如此之合适。历史复杂,但诗人纯粹。陈曦骏以诗史的形式,让我们可以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考量写诗的人和他们所写下的诗词:晚唐,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诗歌才可以代表他们,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皮日休、陆龟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在这些特色中,我们可以跳出诗词自身文本的框架,而让历史的眼光来抚慰那段消逝的历史。
读诗其实也是读史,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氛围里,我们见证着不同的内容,但是文、诗、史本就不应分离,读这样的书,足够让我们在更深沉委婉的历史里,了解那些诗词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