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类人无忧无虑。一类是傻瓜,一类是死人。人活着,就有烦恼,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乐呢?
《幸福之路》中,罗素将快乐分成两大类,一类叫肉体的快乐,一类叫精神的快乐。有时候,这两种快乐是彼此独立的,有时候,它们又是相互融合的。
真正幸福的人,都是愿意接受现实,并且能从微小的事物中找到快乐的人。一个人越高估自己的实力,越容易在现实中碰壁,因此,也越容易有挫败感。相反,一个人越低估自己的实力,越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因此也越容易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所以,自负的人很难幸福,而谦虚的人很容易幸福。
罗素的这种观点,类似村上春树所说的“小确幸”。小确幸是指,小而确定的幸福。比如,你洗衣服时,突然从口袋翻出十块钱;你刚到车站,就开来了一辆公交车,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越是简单的快乐,越能让人体验到真实的幸福感。
罗素还发现,艺术家普遍没有科学家快乐。像梵高和弗里达那样的绘画天才,大多命运悲惨,反观像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不仅名利双收,而且人生也很幸福。
罗素认为,导致艺术家不快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艺术家活得太感性了,他们的情感过于丰富,神经过于敏感,这样会很伤神。第二,普通人大多不懂艺术,因此,艺术家的作品很难得到大众共鸣,这也反过来让艺术家倍感失落。敏感加上孤独,让艺术家很难快乐起来。
而科学家则不同,科学家活得比较理性,科学研究本身,已经占据了他们人生的大多数时间,所以他们没有精力再去伤春悲秋。更何况,在科研活动中,他们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而科学成果也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尊重。所以,从整体上看,科学家的幸福指数普遍较高。
罗素认为,从工作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能带给人持久的能量和幸福。
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获得快乐,和他的心态有直接关系。如果我们每天都愁眉苦脸地去上班,上班时遇到一点困难,就失望沮丧,那真的很难快乐。相反,如果能调整好心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那样即使没有成功,我们也不会太难过,因为我们已经尽力了。
生活中,很多信徒和球迷都很疯狂,罗素认为,狂热所引发的快乐,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它是在逃避现实,借助狂热来暂时忘却某些痛苦。
罗素认为,真正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对人本身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种是对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最关键的是,这两种兴趣,都是善意的。
所谓的对人抱有善意的兴趣,是指在生活中观察人、研究人、懂得欣赏人类的美好品质,而不是去打扰别人、干涉别人和控制别人。所谓的对事物抱有善意的兴趣,是指我们可以主动发展一些兴趣,关心万事万物,并从中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比如,你虽然害怕蜘蛛,但你可以去研究蜘蛛,从中获取关于蜘蛛的知识,这个过程,会给你带来很多快乐。
罗素说:“世界是浩大的,我们的力量却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将自己一生的时间耗费在跟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作斗争上,那实在是浪费生命。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学会把注意力投放到自身以外的世界。关心天地万物、花鸟鱼虫、世界大事等等。凡是能够让我们心灵平静的人和事,都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
罗素认为,幸福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要尽可能善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