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是我的高中同学。
高中时,我们没有太多的交集。当时,我们相当于两个世界的人。她是城市孩子,我是农村来的;她是真正的干部家庭,衣食无忧,没有压力,我是农家的孩子,以跳出农门,拥有城市户口为目标;她身材高挑,坐在教室的最后头,我个子矮小,坐在第一排;大概那时我们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性格吧,都属于憨直没有心机的那类,喜怒都写在脸上。
记得当时在读者上看到一篇著名的文章,好像题目就是“我奋斗了十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说的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城乡差别。我们农村孩子压力和动力皆来源于此。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和你坐在一起干干你们眼里很一般的事,就是我们的梦想。而王总,不需要像我们这样拼,就拥有这一切。其实她一直是我们农村孩子羡慕的对象。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医药公司工作。在那里遇到王总,她已在此工作两年了。刚见面,那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惊喜,让我瞬时感觉生活充满阳光了。从此,我们参与了彼此的人生直到现在,我想以后也不会改变了,所谓一生的朋友,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的人生之路虽然苦逼,但是我有朋友,并且是生死之交。你们有不问理由就借钱给你的朋友吗?我有,还不止一个,而王总就是其中最不需要理由的那个。刚工作的那几年,是计划经济,福利分房,论资排辈,只要慢慢等都会分上一套房子。比较悲催的是,单位分房子主要按工龄,上大学不算工龄,而当兵算工龄,每每分房子的时候算分,我总是排在最后一名,直到取消福利分房,我都没能分上一套房子。那时工资低,基本上没有存款,我们双方父母不会也无力给我经济方面的援助。要买房,只能多方求助了。当时借钱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王总。其实,平时我们私下探讨,他们两口子也极力支持我们买房子的。说“你们也不能总是租房住吧?总的有个自己的家才会安心。”当时的房价,一套普通的房子六万块钱左右,王总一下子借了六分之一给我们。当时记得她父母好像也有事要用钱。但是被我们先用了。她妈妈无比幽怨的感叹:“看来同学比爹娘还亲啊。”
自从和王总做了同事后,我们的关系更是亲上加亲:我,王总,老万我们是高中同班同学。我结婚的时候,王总是我的伴娘。几乎一周聚一次,他们家条件好,有父母的帮衬,有单位分的房子,并且铺的木地板,达达就愿意去他舜娘家,可以在地板上无所顾忌的蹭来蹭去;后来,条件好些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稍事装修,主要为了达达,铺上了实木的地板,达达终于也可以邀请舜舜哥哥来我家玩了,也可以在自己家的地板上赤着脚,跑来跑去;席地而坐玩玩具,玩玩电脑游戏了。那时候王总已经是王总了,工作比较忙,而且她是个实干家,凡是都要亲力亲为,那时候我们都年轻,都有自己的小目标,她能为之努力并且有了好的结果,我们都为她高兴。相比较而言,我是个不懂变通的直性子,情商低一些,只懂得围绕自己身边的的一亩三分地,并且乐此不疲。那时候我们两家的聚会形式是这样的:老万做饭,我偶尔包包饺子,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两个男人一起喝酒聊天。(王总只身在外,苦逼的出差)我吃完饭该干啥干啥,不到半夜半夜12点,这爷俩是不会回自己家的。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我最凄苦无助的日子里,王总总是陪伴在我左右,从没离开过。这份情谊我都刻在心里,不会忘记。人生能得这样一个生死之交足矣,夫复何求?
一辈子很长,人会变,情谊也会遭到考验。毕竟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难免会有分歧,但是只要我们认清我们的初心就行了。记得有一次吃饭,微醺时王总抱怨:“你高冷就高冷吧,你任性就任性吧,我能怎么办?我没有办法呀,我又不能不理你了,只能我迁就你了。”原来你也这样想啊,其实这话我早就想说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最后借用一首陈奕迅的歌对王总说,歌的名字就叫“你给我听好了”:虽然我百无一用,但是如果你需要,我就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发一张王总的美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