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寒假,家长们面临着最扎心的一件事:孩子整天待在家,游戏成瘾怎么办?
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0)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有多少家长知道,孩子玩游戏成瘾,竟是一种精神疾病?
讲真,游戏成瘾并不遥远
前段时间回老家,听同学聊起他的儿子,九岁的天天特别喜欢玩游戏。每天早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先摸手机,晚上睡前一定要玩累到睁不开眼才放下。周末更是变本加厉,若没有大人制止一天都停不下来。
“以前儿子爱好多样,下棋、画画,班里组织的活动都会积极参与,如今一天到晚只想抱着手机。该怎么办呢?”同学烦恼地叹道。
在学校老师的建议下,同学带儿子看了心理医生,才得知儿子已经对游戏上瘾。严格说来,属于医学“成瘾症”中的“行为成瘾”,病人心理、生理都对这种游戏行为产生强烈依赖,从而影响正常生活。
“少年儿童心智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游戏虚幻世界的诱导,小玩怡情,长时间沉浸其中,就会对现实社会尤其沉重的学习压力产生逃避心理,逐渐上瘾。”这位心理师分析。
其实,喜欢游戏≠游戏成瘾
那么,是否喜欢玩游戏就等于游戏上瘾呢?答案是不一定。
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关于游戏成瘾的定义是:其特点是,持续或过于频繁地玩网络游戏或电视游戏,表现为在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被游戏所控制;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项和日常活动之上;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之后,这种行为仍然持续或升级。
注意,真正成瘾的人一定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行为。近年来,公安部门接到不少报案,孩子莫名失踪,最后竟在网吧找到,部分儿童还“聪明”地躲到外地上网。此类孩子把所有快乐都寄托在游戏上,身心状态实在令人堪忧。
喜好与成瘾之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专家表示,相对值得注意的表现在于,如果离开了游戏,身体会产生焦躁不安、失眠、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戒断症状,而不只是手心发痒,感觉无聊寂寞——那么一定要注意,“游戏成瘾”有可能已经袭来。
当然,也不用草木皆兵,动辄把“游戏成瘾”的大帽子扣在游戏者身上,工作学习之余玩一玩,娱乐放松一下是正常的。
面临长假,“除瘾”更应“攻心”
眼看暑假即将来临,如何帮孩子快乐健康度过长假,让家长们十分头疼。部分家长早早拿出方案,明确规定孩子少玩游戏。
不说多少如何衡量,追根究源,我们更应面对的问题在于:孩子为何喜欢上网玩游戏?
上文提到的天天如是回答:“班里同学都打游戏,聊的话题也围着游戏,不会就没有朋友。”
这话值得我们每位家长深思:为什么孩子不会游戏,可能连交朋友都困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婷分析,孩子容易对游戏着迷,原因多样:
其一,需要朋友,很多小孩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伴,对朋友的渴求很强烈,当这种心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移情到其他方面;
其二,需要价值感,不少孩子学习压力大,考不好还会引起家长不满,长此以往就逐渐丧失价值感,容易沉溺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寻求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合力:父母加强有效陪伴,给孩子更多温暖和支持,培养孩子有更多兴趣爱好,获得更多价值感、认同感,同时学校老师也要加强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另外,要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游戏,好游戏如同高雅的艺术,一样能让人心灵得到锻炼和启迪,比如“GTA”教会我们为人要坚韧勇敢有担当,“CS”教会我们团结协作享受户外乐趣,“LOL”教会我们全局思考……
关键看你怎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