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标志着节气意义上的秋天的开始,而秋季是一个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通常立秋在农历七月,但是今年却在这闰六月,并且还在中伏。
立秋“天道”
古人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人认为梧桐是灵树,能首先感知岁时节令,在立秋日最先感秋气而开始落叶。
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到大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皇帝还要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并祭祀秋神蓐收。
迎秋仪式,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管子》:“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天地间的阳气,有四季运转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秋标志着阴气开始与阳气平起平坐,而阳气进入“收”的阶段。
“收”首先是收敛的意思:草木萎缩,天地肃杀。
随着梧桐叶落,立秋后众多植物的绿叶变黄,慢慢落下,呈现绿色凋零的局面,秋风吹红了枫叶,染黄了梧桐,无数花瓣也随风飘零,秋虫也感秋声而鸣叫。
“蛐蛐叫,秋来到。”蛐蛐用不知疲倦的吟唱来迎接秋天的到来。据说蛐蛐的叫声是有词的,它们喊的是“拆拆洗洗、拆拆洗洗”,意思是在提醒人们,秋天来了,天气凉了,棉被要该拆的拆,该洗的洗了。
“收”其次是收聚、收获的意思,“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春花秋实,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
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呼唤着一个金色的丰收的秋天的到来。
立秋之日凉风至。
谚语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是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时及其后几天,常会下雨,所谓“秋前秋后一场雨”。下雨自然会降温。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几场雨后就驱赶走了那只“秋老虎”。
当代作家张承志说:“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人类无论有多大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最终逃脱不了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只有顺应自然,依循自然时序,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立秋“知命”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当经历了年少轻狂,青春躁动,壮年索求,经过了盛夏青壮的拼搏跌打,不知不觉中,一个人会来到他人生的立秋。
迎来秋天的金色辉煌,这种辉煌让人为事业的绚丽灿烂而欣喜,也让人为岁月的韶华易逝而感伤。
白落梅说:“听说入秋了,曾经那么喜欢霜林染醉的天气。如今却不想听到一点儿关于秋的消息。那是因为,我怕老去。我们都不是岁月的勇者,付不起失去光阴的代价。
多想风雨无惧地走下去,在白发苍颜之时,还有一颗明净若秋水长天的心。那么现在就珍惜,尘世种种的爱,让每一天,都安宁如水,慈悲简静。”
秋天是收敛精华、固本归元的季节。
人生之秋,肩上扛着世界的希望,心里装着家人的期望。不能停留,不能闪失。
人到中年,学会了藏起尖锐,学会了圆通温润,学会了不去斤斤计较,学会了包容生活;
懂得了不逢迎是最好的相处方式,也更加肯定,心灵相通的人迟早会相遇;
不再抱怨,因为父母都已老去,而孩子渐渐长大,虽然也会看着一片落叶发呆,却再不会为季节悲叹;
那些在生命中经过的红颜,依旧记得,想起她们的时候,嘴角也会向上微翘,只是心里不会再起波澜;
也会回首去看时光的流年,怀念那个在汗水中奔跑的少年,看着一张张在阳光下走过的脸庞,在心里默默祝福,对他们说一声“你好”。
曾经秋雨滴乱了心事,曾经秋风吹散了故事;看过那么多的风景,流连过那么多的风情,岁月渐渐沉淀,现世安稳,时光静好!
人生之立秋,当从容而知天命
白落梅说:“都说秋水无尘,秋云无心,这个季节的山河盛世,应该沉静无言。秋荷还在,只是落尽芳华。而我们无须执意去收拾残败的风景,因为时光仍旧骄傲地流淌。
始终相信,万物的存在,都带着使命,无论起落,都有其自身的风骨。世事既有定数,我们更应当从容度日,与山水共清欢。”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的奥义便是对世事万物的参悟,感悟透了,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超脱,不再迷茫。
心情就会变得透彻明静,不再彷徨,犹如秋水无尘,秋云无心,秋叶静美,朗月清辉,风霜高洁。
一定要坚信,只要努力拼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好的,而且是越来越好。
大可把日子蘸满秋韵,过成一首不负韶华的长诗,正如蔡澜所说:“我们不会变老,我们只会变好。”
立秋,让成熟的万物更加芬芳,让丰富的人生更加华美。期待在立秋过后的人生节气里,能有一份秋的从容,秋的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