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拓展新的业务,在非洲一个法语国家,准确地说是一个英法双语国家开拓市场,于是我,作为公司里唯一一个接触过法语的人(大学里的第二外语)就被指派了这个任务。虽然是英法双语国家,不幸的是绝大部分业务区域都是法语区,于是乎我便开始了艰难地沟通之路。
大学里接触过的法语不过是些皮毛,很难去实现一些完整的沟通。我记得当时苦练的第一句法语便是“Ece-que vous parlez anglais”(你会说英语吗),如果得到肯定的回答我便松一口气,切换到英语频道愉快地进行沟通,如果得到否定的回答,就只能切换到手势频道,用夸张地肢体动作修补破碎的单词来编织对话,效果可想而知不会太好。
碰壁多了,我便下定决心在一定程度上攻克这个语言障碍。刚开始我下载了法语词典,开通了听力会员,打算利用大学里的基础开始自学之路,后来发现此路漫漫,道阻且长,时不我待,便想办法借助外力。恰逢遇到一个同胞好友也有此打算,我们一合计想到了一个自以为性价比比较高的方法——找当地学语言的大学生教我们法语。学习语言专业教自己的母语应该问题不大。经过两周的筛选找到了两个当地知名大学的语言系学生教我们法语。
于是两个学德语的学生开始了用英语教两个讲中文的老外学习法语。每周末上一次课,一次两个小时,专项培训。然而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发现进展不如人意。老师老向学生请假,也没有备课计划,每次都是临场发挥,学了基本就忘了,好像此路不通,后面便不了了之了。
又过了两个月,一个朋友倾情推荐我们去当地的语言机构去学法语,叫做“L‘Institu Francais”,好像是由法国政府资助推广的,类似于国内的法语联盟。仔细了解了一下费用还挺划算,上课时间也可以根据我们的时间定制。遥想当年上学时期都没进过课外辅导班,谁能想到毕业后在异国他乡竟然上起了“新东方”。
报名前要先进行语言能力测试,因为有点法语基础,再加上自学了几个月,没想到一下子要分配到B1班,着实吃了一惊,后来因为B1班只有我一个报名的,我就被协议进入了A2班,恰巧我感觉自己的基础也比较薄弱,也挺乐意从A2学起。
班上一共5个人左右,只有我朋友和我两个中国人,有一个德国小朋友和伊斯兰小兄弟,还有其他个别同学偶尔出现一两次便再也没见到了。在学习方面,中国学生一向都是有先天优势的,再加上后天的勤奋无论在哪里总是班上的佼佼者。从不逃课,学习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相比于其他同学,我们也算给国外的老师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了。甚至班上最后就剩我们两个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太大压力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致。于是班课被我们学成了私教课,这性价比绝对是新东方比不来的。

然而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还是碰到了不少困难。从第一节课老师就无情地拒绝了我们英文授课的请求,坚持用全法语上课。一开始是听也听不太懂,说也说不出来,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经常看到大家彼此手舞足蹈,还要声情并茂。无论如何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
在国内好多专家讲国内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国外偏素质教育,作为语言系的学生发现大家教授语言的方法差异其实也没那么大,都是离不开单词和语法,只是说这边的老师更偏向于鼓励大家表达。


除了相对枯燥的语言学习,这个机构还会经常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有一次看到机构下面张贴了关于非洲本地传统音乐的文化主题活动,正好有时间便兴致勃勃的买票参加了。谁想到进场后我们两个中国人竟成了最受关注的对象,有人告诉我们说这是第一次有中国人参加这里的活动。我们也真幸运无意间留下了这么个记录。同时也感慨在国外的同胞很多还是习惯于自己舒适的圈子里,对于当地的文化的接触尤其是融入还是比较少的。整个活动结合了非洲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有现代舞蹈的表演,整体来讲还是很震撼的。这些表演在电视上都是很难见到的,如今被我们幸运的碰到,也的确真实的享受了一次异域文化的熏陶。此刻也已经跨越了语言的差异,从跌宕起伏的鼓点中,从此起彼伏的呐喊中,从灵动跳跃的肢体中,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烈,结束后还令人回味无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语言很多时候是学习它的音与形再涉及到其表意,把语言当成一种沟通工具去传达我们本身文化氛围中的想法,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往往容易丢失一些信息尤其是情感,让接收方一知半解甚至曲解。好的语言学习者就像一个技术高超的拉面师傅,精准地掌握面和水的比例,在揉拉的过程中有力量又不失柔和,从而做出一碗粗细均匀,入口弹牙的拉面。当然,这个过程注定是艰辛而漫长的。
法语的学习依旧任重道远,但是沟通的障碍对于我来说已经降低了很多,这种障碍的消除不只是因为语言的进步更多的是内心的接受。隔门对话永远是最困难的,至少打开一扇窗,愿意看见彼此,笑着说声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