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今天希望和大家分享心理咨询当中对于该议题的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心理疑惑,进而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或情绪,或说给自己带来了负担希望被解决的问题,以一种通俗的打比方的方式去尝试对心理咨询做一定程度的科普。
流派上今天先主要讲四大山头,精神分析主义、人本-存在主义、认知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时期开始,源远流长,我们经常听到看到大家说缺爱、原生家庭、回避、防御,习惯追溯过去,正如精神分析当中,人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关的任务去完成,就像游戏一关又一关的关卡,当完不成又继续要往下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花很多能量把这个待完成的包袱埋起来,封锁好以免它随时爆炸,能量花多了在这里,自然也没有剩多少能量去经营其他,只要一点点和这个包袱相关的刺激也会导致我们很难受,这是功能固着,仿佛就卡在那个关卡了,关乎着那个专属于我们自己的议题。
如果说精神分析偏向主张人性本恶,主张人的欲望是张狂而无限度需要被克制的,那么存在-人本主义则是另一个极端,偏向主张人性本善,人们都能以积极的方式成长和自我实现,如果不行,那便是遇到了一些障碍,这些障碍是源于“有条件积极关注”,相对于无条件积极关注主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条件积极关注则使我们会去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这样才能取得爱和关注,当接收到威胁自我概念的信息时产生焦虑,并采用说否认或扭曲事实来让自己内心达到平衡。
而谈及认知行为主义,举个例子,小明拿到60分的考卷,瞥了一下嘴角便把卷子收起来,他觉得下次再努力就好,小红考了60分却哭了起来,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糟糕,为什么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人能够乐观,有人却会如此悲观?不是因为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解读和认知,负面解读并没有问题,但如果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比如考差一次便认定自己能力有问题,是极端化,考差一次便认为高考要完蛋了,人生要完蛋了,是灾难性后果式的处理,大家管这个叫不合理信念,当我们对待事情怀揣着这些不合理信念,我们对事情的解读便会是类似极端化、灾难式后果等方式下的样子,进而有了过于负性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不断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和心情,沉重地向前走着。
心理咨询里头还有很多个流派的解读,上述三个流派虽然对心理疾病的解释不同,但是并不完全冲突,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进而有不同的干预方法。而他们有没有共通的部分,或者我们从中是否能看到什么共性呢?
当一个人有心理疾病的时候,往往是太“闲”了。
这个闲并非活太少的闲,而是指放置了太多的情绪和能量在那件自己一直挂在嘴边或心里头的事,太过于纠结,而且通常呈现“被动式”,我也不想去想的,可它就是不断地烦着我,我也不想这种事发生的,我也不想自己不开心的,可是我做不到啊。
于是过去情结捆绑了往后余生,或者因为没有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便再无法自我实现,或者任由那些个不合理信念成为我们衡量事物发展的唯一标尺,到底是谁让它们成功地捆绑着我们?
是自己啊。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嘴上抱怨,却心甘情愿被捆绑,然后把解绑的任务交给别人和环境,希望有人能直接开张药方子给自己,自己照做就好起来了,其实那张独一无二的药方子就拽在自己手里呢,不愿意摊开......责任在我们自己,而我们也有掌控自己的能力。
会有人问:如果我知道答案,我为什么要拽着呢,我早就做了呀?是的,如果你知道那个答案你做了自己就会好很多你早就做了,你没做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知道,或者你不知道自己恐惧,这个答案在你看来,仿佛糖衣炮弹,做了便会引爆,自己可能会受伤,所以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那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看到答案呢?我们什么时候能不怕呢——在我们有足够准备好去应对它的时候呀,然后开始“接近炸弹”和“拆炸弹”,这个过程可能会受伤会哭泣,但当我们打开包装的时候会发现,它的杀伤力其实没自己想的那么大,我们能handle,然后这成了一份很有意义的纪念品挂在咱们心里头,滋润着我们更加坚强和壮大。
心理咨询并非神奇,只是一个陪路人一步一步地和你一起探索并往前走。并非一定要心理咨询,核心答案在我们自己手里,心理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当我们被这个糖衣炮弹所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几件事:
①接受:也许咱们不能掌握事态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掌握此时此刻、当下的我们自己,我要怎么解读这件事,我害怕什么,我在担心什么,我可以怎么想?抱抱自己,然后扛起我们自己的责任。
②分析:我和我的身边有哪些资源可以应对,发生了什么情况我还有什么退路,就算最坏的结果是不是其实也没什么关系?
③调整:其实糖衣炮弹也并非是坏事,处理好了也能变成上好的肥料滋润自个——先“看见”它,再考虑解决它~
2023来了,我们都和自己来个大抱抱,阳光正好!